作为一个热爱中国,有打算留在中国工作的在华英国留学生,不管是父母、亲戚、朋友还是老师,经常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这么爱中国?为什么想在中国发展呢?”
在我学了11年中文后,这个问题反而日益让我感到难以回答。刚开始学习中文时,我主要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选择了学中文。而现在,中国似乎也选择了我。
我对中文和中国的爱是一见钟情吗?我想应该不是,因为一见钟情与三分钟热度一样,并没有实质意义。爱一个人一个月甚至一年并不难,而爱一个人一辈子……又有多少对情侣能走进婚姻呢?很多时候,最美好最真诚的爱情是在交往的过程中慢慢培养出来的。喜欢的不仅是外表,更是喜欢对方的性格、内在、以及那些无以言表的“黏性点”。我觉得我对中国的爱就如同这种最真诚的爱情。所以,当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这么爱中国?”的时候,这个问题才会如此难以回答。这并不是说我缺乏热爱中国的具体理由,而是无论言语如何具体,也难以充分解释中国、中国文化以及中文带给我的温暖与好感。我虽然不是中国人,也没有中国血统,但我对中国似乎怀有与中国人对自己祖国同样的情怀。
我第一次来中国时,刚读完初中 。那时我已经学了四年的中文。我还记得,当时中文老师找到我说有这样一次“北京之旅”的时候,我心里非常激动。但我知道,旅途所需的1300多英镑是我家里没有条件给我的。不过,这并不让我灰心——我下定决心要自己赚到这笔钱。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我终于成功地凑齐了这次旅行的费用。
这次“北京之旅”实现了我人生中多个“第一次”,因此也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第一印象。由于经济原因,我原本以为下次再来中国可能要等到找工作的时候,所以我非常珍惜了我在北京的六天时间。那次旅行我拍了一千多张照片,每天用自己不怎么流利的中文记日记,也努力坚持用中文与北京的本地人交流。还记得有一次,我们参观了延庆区的一个初中,尽管当时学校已经放了假,校方还是特地招待了我们,为我们精心准备了才艺表演。在学校参观时,一位老师听说我对中国与中文的热爱后,建议我高中毕业后可以考虑到北京留学。
这番谈话启发了我。回到伦敦后,留学北京的念头一直在我心里萦绕,但我也担心因为经济问题这个想法可能难以实现。高中毕业后,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直接读大学,而是留在当时的学校工作了一年。这一年,我不仅获得了一些工作经验,同时也认真考虑了自己的未来。当时,我除了喜欢中文之外,对计算机专业也很感兴趣。我想,如果在中国大学读与计算机有关的专业,这不就是一箭双雕吗?因此,我申请了清华大学。参加面试之后,我不久就收到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录取通知,我的中国留学之梦终于实现了!不曾想,读完大一第一学期后,新冠疫情爆发了,我不得不回到英国。在英国上完一个学期网课后,我决定休学一年。在这一年中,我开始怀疑理工科的道路是否适合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决定转专业方向,将所有精力投入到我最喜欢的中文与中国文化方向。我虽然成功转入清华文学院中文系读汉语言文学专业,但是休学一年之后,疫情尚未结束,还是没办法返回中国,所以我只好再换条道路。
因为疫情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在休学期间,我同时着手申请英国大学的中文专业。在英国读中文专业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语言环境,而且没办法拿到中国大学的学位。因为我想在中国工作,因此拿到中国大学的学位对我而言极其重要。经过多方了解,机缘巧合,我遇到了北京师范大学与卡迪夫大学合办的双学位项目,这个项目完美地契合了我的诸多需求:首先,它的课程形式为两年在英国(大一、大四),两年在中国(大二、大三),毕业生可以获得中英两所学校的学位。此外,由于英国大学的缘故,我也可以申请英国政府的学生贷款,免除经济后顾之忧。
我现在在北京师范大学读大三,已经在中国待了将近两年。在清华和在北师大的学习时光,使我更加热爱中国,更好地融入了中国社会。疫情结束后,我加入了北师大的提琴协会(拉小提琴是我的另一个爱好),参加了不少场音乐会等活动,在活动中,我交到了很多朋友,今年更是担任了提琴协会的副社长。我想在即将到来的春季学期与大家一起组织更多活动,让音乐点亮更多人的生活。我已经成功地融入了北师大的校园生活中,在我的朋友中,中国朋友的人数已经远远超过英国朋友,中文也已经成为我的首选语言。当然,我的中文远远没有达到母语者的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我已经可以用中文思考,在我外国人的外表下拥有着一颗中国心,便是这颗中国心,此对中国的真爱,将是我终身的力量,我人生的意义所在。
(韩里夫,北京师范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本科项目在读学生)
Go to Forum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