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晓辉
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上坑多路不平。
河里鱼多搅浑水,世上官多不太平。
这是流传在中国云南一带的一首民谣,也不知道讽刺的是哪朝哪代的事儿,不过细想起来,放到宋朝倒是很贴切。
宋朝的官儿实在是太多了。宋太祖赵匡胤是靠兵变得了天下,结束五代的方式也相对温和,没有大规模的杀伐,所以留用了大批旧朝官员,只给俸禄,不掌实权;宗室、外戚、功臣都授予高官厚禄,也不授予实权。可是,偌大一个国家,还是需要大量的文臣武将来管理,于是另起炉灶,又搞了一套班子,结果越搞越多,官满为患。
【配图:彭靖雯】
宋朝高度中央集权,名义上是宰相领导下的三省六部制,但实际上还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宋朝的宰相只是社交称呼而已,实际的称谓是“中书门下平章事”,因为宰相不止一个,所以还会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此外,还会设两三个“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这样一来,正副宰相加起来有五六个,权力分散,职责重叠,根本起不到领袖群臣、统一指挥的作用。接下来的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尚书省又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书省是宰相领导的办事机构,门下省则是皇帝的秘书班子。三省名义上的首席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通常有名无职,实际长官分别为中书侍郎、门下侍郎、仆射。此外,还有一个枢密院,主管军事。
如此复杂的机构和官职,应该怎样翻译成英文呢?林语堂先生在他用英文写作的《苏东坡传》(The Gay Genius: 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中是这样翻译的:
中书门下平章事—— General Control Head of the Chancellery and the Imperial Secretariat
参知政事—— Vice Premier
枢密院(枢密使、枢密副使)—— Privy Council (president and vice-president)
中书省(侍郎)—— Chancellery, or Premier's Office (chancellor)
门下省(侍郎)—— Imperial Secretariat (chancellor)
尚书省(仆射)—— Executive Board (chancellor)
吏部—— Ministry of Civil Service
户部—— Interior Ministry
礼部—— Ministry of Education
兵部—— Ministry of Army
刑部—— Ministry of Justice
工部—— Ministry of Public Works
最容易让人犯糊涂的是,宋朝的官称和实际职责是分离的。官称是用来定级别发俸禄的,差遣才是实职,这使得大批官员无所事事。《宋史·职官志》记载:“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至于仆射、尚书、丞、郎、员外,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的主管官员,没有皇帝的指示,基本上不管本单位的事儿,即使有事儿要办,十件事也就七八件能找到正主,剩下的不知道扔到哪儿去了;至于仆射、尚书、丞、郎等官员,十有八九不知道自己是干啥的。如果按照品级计算,正一品、从一品到正九品、从九品,一共18个级别,这么多的坑儿,得多少萝卜啊!更何况每个萝卜的工资又那么高。难怪大宋朝总是步履维艰、入不敷出。
嘉祐六年(1061年),苏东坡制科中选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将仕郎、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前两个部分是官阶,也就是级别,后一个部分是差遣,也就是实职。“将仕郎”是文散官阶,从九品下。“大理寺评事”是苏轼的本官阶,即寄禄官阶,为正九品。所谓“签判”,属于幕职,相当于今天的秘书长或者办公厅主任,要根据实际情况,先拿出意见,签署后报行政长官(太守)批准;当地上报的文书,也需要签判会签,以免主政长官专行。
如此复杂的官称和职责,应该怎样翻译成英文呢?林语堂先生给出了这样的翻译:Late in 1061, the sixth year of the reign of Chiayu, he was given the rank of a councilor of justice and the office of an assistant magistrate at Fengshiang, with the power of countersigning reports and official communications with the court.
够复杂吧?苏东坡一生宦海沉浮,从陕西一直干到海南岛,经历过的职务不计其数。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杭州知州,兵部尚书兼侍读,礼部尚书兼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等等。知州的英文是magistrate,级别可能会有高低。苏轼的兵部尚书和礼部尚书(Minister of War / Minister of Education)都是级别待遇,实际的工作主要是翰林学士(Hanlin academician,也就是secretary to the Emperor),如果特别说明“知制诰”,那就是负责为皇帝起草圣旨或其它文书(drafting imperial edicts and other documents)。至于舍人可译为secretary。
元丰三年(1080年),苏东坡被贬黄州,诏令规定“本州安置”,相当于现在的“监视居住”,但还是有一个虚职——黄州团练副使,同时附有规定,“不得签书公事”。团练副使大约是个佐理地方兵役事务的小官,但又无权签署公文,所以也就无团可练,只能在家里团着。
《水浒传》里有个张团练,与张都监和蒋门神一起陷害武松,后被武松杀死。沙博理将张团练翻译成Commandant Zhang,commandant是指挥官或者一个军事机构的负责人,如camp commandant(营务主任)。按照这个逻辑,苏东坡也就是个assistant commandant。
《水浒传》里出现的官员,高级的文官不多,大多数是军官。童贯是枢密使,高俅是太尉,鲁达和杨志是提辖,林冲和王进是八十万禁军教头,级别最低的要数武松,只是一个都头。枢密使是级别最高的军事长官,由于宋朝重文轻武,一品官阶中没有武官,所以枢密使都是由文官来担任。太尉是武官中的最高级别,高俅的太尉含金量更高,因为他是“殿帅府太尉”,兼任实职“殿前都指挥使”,是禁军的最高统帅,所以,林冲、王进两个禁军教头在他面前都要忍气吞声。提辖属于低级军官,大致相当于一个副连或正排级干部。八十万禁军教头听起来挺唬人,但也只是一个教授武艺和枪棒的低级军官而已,没有任何实权。至于武松的那个都头,恐怕连体制内都算不上,相当于县衙雇佣的保安队长。
对于上述官职,沙博理是这样翻译的:
枢密院/使—— the Council of Military Affairs / Chancellor
殿帅府太尉—— marshal commanding the Imperial Guards
提辖—— major
八十万禁军教头—— arms instructor in the Mighty Imperial Guards
都头—— constable in the police force
中国古代的官僚机构和官职,经过2000多年的沿袭和变革,发展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想要梳理清楚十分不易,翻译成外文就更难了。真心佩服那些敢于挑战《资治通鉴》和《史记》的翻译大家。
Go to Forum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