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第四届拉美和加勒比驻华大使荟清华活动举办
——“中国海外投资与拉加地区的开放与发展”

 
Comment(s)打印 E-mail 中国网 2024-06-19
调整字号大小:

2024年6月18日,以“中国海外投资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开放与发展”为主题的第四届拉美和加勒比驻华大使荟清华活动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建华楼举行。来自拉美和加勒比地区17个国家驻华使馆和代表机构的30余名驻华使节和代表出席了此次活动。

清华大学校长李路明在第四届拉美和加勒比驻华大使荟清华活动上致辞。[主办方供图]

清华大学校长李路明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他指出,2024年是实施教育强国战略、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清华战略的主要支柱是教育、科技和人力资源,这分别符合大学的三个核心角色:研究机构、教育机构和社会服务提供者。清华致力于探索一种根植于中国、兼具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上述功能的整合。在此过程中,清华大学将继续依托拉美中心,与拉加地区就全球重要问题开展合作对话,共同为促进中拉友好交流、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拉美与加勒比使团团长、乌拉圭驻华大使费尔南多·卢格里斯在第四届拉美和加勒比驻华大使荟清华活动上致辞。[主办方供图]

拉美和加勒比使团团长、乌拉圭驻华大使费尔南多·卢格里斯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第四届拉美和加勒比使团荟聚清华大学的活动,要继续保持这一良好传统。他希望中国与拉加国家增进对话,加强贸易往来,中国能在拉加国家更多领域进行更高质量投资。

外交部拉美司司长蔡伟在第四届拉美和加勒比驻华大使荟清华活动上致辞。[主办方供图]

外交部拉美司司长蔡伟在致辞中表示,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虽然相距遥远,但具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始终相互支持。他希望可以进一步深化中拉的学界、智库对话,在科技创新、减贫扶贫、数字经济等领域加强交流互鉴,不断增进双方传统友谊和人民福祉。中国愿意同拉加国家共同努力,推动开放包容,摒弃小院高墙,促进共同发展。  

清华大学学生全球胜任力发展指导中心主任廖莹作介绍。[主办方供图]

清华大学学生全球胜任力发展指导中心主任廖莹介绍了学生全球胜任力发展指导中心的使命和责任,以及近年来在对清华学生的海外培养和提升全球胜任力方面的举措。   

清华大学拉美中心主任陈涛涛教授作介绍。[主办方供图]

清华大学拉美中心主任陈涛涛教授介绍了中拉青年应对全球挑战——2024年减贫营项目及其背景、举措和初步成果。随后,陈涛涛教授以“中国投资与拉加地区东道国的开放与发展”为主题,阐释了中国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海外投资的规模、现状和未来发展。

在圆桌讨论环节,乌拉圭大使与陈涛涛教授与来自厄瓜多尔、墨西哥、苏里南、巴巴多斯、乌拉圭、巴西、牙买加、萨尔瓦多等多国大使与外交使节就本届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和交流。

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致闭幕辞。[主办方供图]

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在闭幕致辞中表示,清华大学拉美中心将继续在中拉之间架起桥梁,为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平衡、协调、包容发展搭建平台。他相信,此次活动将推动双方在经济发展、青年赋能、人工智能、在线教育等关乎共同未来的重要议题上开展更多务实合作。

出席此次活动的嘉宾还包括乌拉圭驻华大使费尔南多·卢格里斯(Fernando Lugris)、多米尼加驻华大使布里乌尼·加拉维托(Briunny Garabito)、巴巴多斯驻华大使哈伦·亨利(Hallam Henry)、巴西驻华大使高望(Marcos Galvão)、智利驻华大使毛里西奥·乌尔塔多(Mauricio Hurtado)、尼加拉瓜驻华大使迈克尔·坎贝尔(Michael Campbell)、厄瓜多尔驻华大使科尔多瓦(María Soledad Córdova)、牙买加驻华大使亚瑟·威廉姆斯(Arthur Williams)、阿根廷驻华大使马致远(Marcelo Suarez Salvia)、海地贸易发展办事处常驻代表(Dwinel Bélizaire)及圭亚那、古巴、巴拿马、哥伦比亚、墨西哥、苏里南、安提瓜和巴布达等国家驻华代表。

本次活动由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拉美中心、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学生全球胜任力发展指导中心、经管学院中国-拉丁美洲管理研究中心承办,来自全校各个院系近百名师生到场参加。

分享到:

Go to Forum >>0 Comment(s)

No comments.

Add your comments...

  • User Name Required
  • Your Comment
  • Enter the words you see:   
    Racist, abusive and off-topic comments may be removed by the moderator.
Send your storiesGet more from China.org.cnMobileMobileRSSRSSNewsletter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