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中国古代诗词英译品读:悠然见南山

 
Comment(s)打印 E-mail 中国网 2024-09-21
调整字号大小:

作者:王晓辉

陶渊明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十分特殊,也十分耐人寻味。他既非出身豪门,又没有当过大官,一生中五次出仕,基本上都是祭酒、参军之类相当于秘书或助理的小角色。唯一一次担任的实职是彭泽县令,上任不满三个月即辞官归田,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从此再未踏入官场一步。

陶诗风格独特,自成一派,但流传下来的不过125首,且从内容论不外乎饮酒诗、咏怀诗、田园诗,数量不多,也没有什么奇情壮志,无论是艺术造诣,还是诗词的数量和反映社会深度广度,均无法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等人比肩。

可是,千百年来,陶渊明声名日隆,影响力与日俱增,成为一位世代敬仰的文化巨人。这是为什么呢?

不同的人可能给出不同的答案。有人说他是思想家,有人说他是哲学家,在我看来,陶渊明就是一个明白人!他没有那个耐心去冥思苦想干巴巴的哲学问题,他对宇宙、社会、生命的认知都来自其心灵的体悟,反映在他的作品里的不是什么思想体系,而是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我们先来读一首他的《饮酒》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配图:彭靖雯】

这是陶渊明《饮酒》组诗的第五首。诗中所说的“悠然”二字,看似寻常,可不是寻常人能做到的。平头百姓每天惦记着柴米油盐,有钱的想赚更多,当官的想做得更大。即便是九五之尊的帝王,也摆脱不了世网尘劳,既想开疆拓土,又想江山永固,既怕臣子篡位,更怕自己入土……结果,人人一肚子苦水,个个一脑门子官司。而陶渊明则不然,他是真正的放达,想得开,放得下。这种由心而生、由内而外的放达,即便是诗仙李白也有所不如。李白够“放”,但不够“达”。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并不是因为“地偏”,最关键的还是心灵上的忘世,否则,地再偏,心里还是会放不下,还会惦记着外面的世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以这种“无我”和“超然”的心境去观察外部世界,整个身心都会融入到清凉的山风和美丽的晚霞中,又仿佛化身为飞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翱翔。到了最后,诗人似乎进入了一种精神恍惚、虚无缥缈的境界。“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中的“真意”是什么呢?是对外部世界的感悟?还是对“自我”和“本真”的体验?陶渊明自己也说不清楚,因为他已经达到了庄子所说的“得意而忘言”的境界。

陶诗语言平淡,但平淡的语言中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深厚的情感,初读一看就懂,细品则意味深长。正因如此,翻译陶诗不易,因为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会失去原诗中特有的那一份淡然。

许渊冲先生的翻译:

In people's haunt I build my cot,

Of wheel's and hoof's noise I hear not.

How can it leave on me no trace?

Secluded heart makes secluded place.

I pick chrysanthemums at will,

Carefree, I see the Southern Hill.

The mountain air is fresh day and night.

Together birds go home in flight.

What revelation at this view?

Words fail me if I try to tell you.

译诗语句齐整,采用双韵体,颇具律诗的韵味。“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人境”就是大家居住的地方,是人扎堆儿的地方,用haunt来翻译还是比较准确的,但在haunt前面加上people's,似乎有些不自然。haunt用作名词时,一定是指人常去的地方,而且是特定的人(如艺术家、学生等)经常光顾的地方,如:the haunts of sb.'s school days、a favorite holiday haunt for artists。cot就是小农舍、乡间小屋,与cottage是同义词,似乎比cottage还要小。“而无车马喧”一句,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既然结庐在人境,肯定会有车马的喧嚣,为什么陶渊明说“而无车马喧”呢?那是因为他听不见。为什么听不见呢?陶渊明自己给出了回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许先生的译文准确地译出了“而无车马喧”(of wheel's and hoof's noise I hear not),车马的喧嚣用车轮和马蹄的声音替代,简约且生动。

“心远地自偏”一句的英译是创造性的。许渊冲先生没有按字面来翻译,也没有做解释性的翻译,而是跳出常规的思路,换了一个说法,secluded heart makes secluded place(隐居者的心境造就了隐居的环境),与原文契合,堪称巧译。只是一行诗中出现了两个发音局促的secluded,中间又有第三人称单数动词makes,读起来有些拗口。

杨宪益和戴乃迭先生、方重先生、孙大雨先生都翻译过这首诗,春兰秋菊,各擅胜场。因篇幅原因,不能逐一罗列,只抄录杨宪益和戴乃迭先生的译文,共各位读者学习借鉴。

Within the world of men I make my home,

Yet din of horse and carriage there is none;

You ask me how this quiet is achieved--

With thoughts remote the place appears alone.

While picking asters 'neath the Eastern fence

My gaze upon the Southern mountain rests;

The mountain views are good by day or night,

The birds come flying homeward to their nests.

A truth in this reflection lies concealed,

But I forget how it may be revealed.

杨宪益和戴乃迭两位先生同样将这首诗翻译成了优美的韵体诗。读杨、戴两位先生的译诗,最明显的感受就是清晰流畅,他们从不用复杂的词汇,尤其是动词,基本上都在中学生的词汇范围之内。为了让读者诵读译文时没有滞涩感,他们没有使用chrysanthemum来翻译“菊”,而是选择了短小易读的aster,这种译诗的方法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领会。

这首《饮酒》诗,文字虽然平易浅显,却折射出陶渊明超然独立的精神境界。正是因为有了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和透彻的人生感悟,才有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先生”,才有了水一样淡泊、云一样从容的陶渊明,才有了中国诗歌的一片新天地。

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田园诗的开派始祖。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梁启超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梁实秋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这就是陶渊明。他像一阵清风,一片白云,从这个世界上飘过。留下的,是他的品格、他的诗文、他的田园,还有那份学不得、装不来的悠然。


分享到:

Go to Forum >>0 Comment(s)

No comments.

Add your comments...

  • User Name Required
  • Your Comment
  • Enter the words you see:   
    Racist, abusive and off-topic comments may be removed by the moderator.
Send your storiesGet more from China.org.cnMobileMobileRSSRSSNewsletter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