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2024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聚焦青年科学家:科技创新的冉冉新星

 
Comment(s)打印 E-mail 中国网 2024-10-26
调整字号大小:

2024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于10月22日在北京隆重开幕,以“面向未来的科学技术”为主题,吸引了全球众多知名科学家、专家学者以及青年科研人才参会。论坛特别设立“青年和青少年交流区”,为青年科学家以及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提供展示研究成果、分享经验、与诺贝尔奖、图灵奖、拉斯克奖获得者等进行国际交流的宝贵平台。

在此前的开幕式上,2024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强调关心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造:“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助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成才,为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是全球科技界的重要责任。”青年的力量不仅关乎国家的未来,更关乎全球科技的共同发展。

青年科学家碳中和研究:海洋与煤矿领域的创新探索

交流区内,厦门大学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骆庭伟分享了其在微型生物促进海洋储碳领域的研究。他参与研究的“微型生物碳泵”理论探索了微型生物参与的海洋固碳储碳过程和机制,这一机制对全球变暖具有显著的双向调节作用。骆庭伟指出:“微型生物就是海洋碳循环的一个隐形推手,将活性有机碳转化为惰性有机碳,这些惰性有机碳不会再被利用,从而实现碳的长期储存于海洋中。”

此外,骆庭伟强调,海洋负排放技术在碳中和过程中至关重要。他表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巨大,即使所有可行的减排与清洁能源技术都被应用,仍存在碳排放缺口,因此需要负排放技术来储存二氧化碳。

与此同时,骆庭伟指出,需要将气候变化的宏观视角与微观的微生物研究结合起来,并进行生物、化学、分子和大数据分析等跨学科研究,这带来了挑战,也促使团队不断追求技术进步。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副教授杜锋展示研究成果。[中国网许晓璇 摄]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副教授杜锋则专注于煤矿矿山安全研究,并致力于煤炭清洁利用的探索。他的研究团队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及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合作,共同研发设备、培养人才,推动煤矿安全与清洁利用技术的进步。

杜锋认为:“对青年科学家而言,踏实与认真是最基本的素质,聪明虽是优势,但并非必要。更重要的是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与他人交流,了解世界最前沿的技术。”他指出,本届论坛邀请了众多国内外知名科学家,为青年科学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从病毒研究到神经科学的跨越

北京市十一学校高三学生周梓萱展示研究成果。[中国网许晓璇 摄]

同在交流区的还有来自北京市十一学校的高三学生周梓萱,她展示了自己在病毒蛋白研究领域的成果。她通过引入新方法,结合计算机筛选和高通量检测,成功鉴定了28种病毒蛋白,为抗病毒策略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今年暑假,她还参加了伦敦国际青年科学论坛,论坛为各国16周岁及以上青年提供一个了解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分享最新科学观点和探索科技应用的平台。周梓萱在论坛上与全球同龄科学爱好者进行交流学习。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学生张闳熙(左一)与图灵奖获得者马丁·赫尔曼教授交流。[中国网许晓璇 摄]

来自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三学生张闳熙则聚焦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多发性硬化症的研究。他提到:“清华附中生物高研实验室激发了我对生物研究的热情并教授了很多基础的生物研究技术。在加入英才计划后我选择暂时休学,全心投入实验室的科研工作。”今年10月,张闳熙参加了在芝加哥举办的2024年美国神经科学学会年会,他表示通过年会学到了很多新知识。

谈起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一研究领域,张闳熙说道:“我曾在医院做志愿者,接触到了多发性硬化症病人。虽然它的患病率不如一些常见疾病高,但我还是非常愿意关注这一领域。”未来,他会选择中枢神经疾病和神经科学作为专业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作为年轻的研究者,张闳熙希望自己能够明确目标,不懈坚持,多阅读,深入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创新,并找到新的角度去做有价值的事情。

周梓萱和张闳熙的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教育部“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的支持。该计划旨在发现并培养具有创新潜力的优秀中学生,并为他们提供由著名科学家指导的机会。共有15个省市、20所高校等参与培养工作,包含学科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

国际合作:全球视野下的青年科学家发展

来自德国弗劳恩霍夫系统与创新研究所的瑞纳·弗里奇(Rainer Frietsch)与美国凯克应用生命科学研究生院院长谢尔顿·舒斯特(Sheldon M. Schuster)探讨了青年科学家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弗里奇呼吁各国加强合作,为青年科学家提供更多奖学金、科研资金与就业机会,帮助他们在职业生涯初期获得更大的支持。舒斯特则强调,青年科学家应关注气候变化、食品与水资源危机等全球性问题,这些研究领域将直接影响人类未来的生活质量。他认为,各国应鼓励青年科学家跨国学习与工作,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科研交流与创新合作。

本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不仅为青年科学家和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提供了展示成果与交流合作的平台,还突显了他们在全球科技进步中的关键作用。从气候变化、能源转型到疾病研究等全球挑战,他们通过跨学科视角和国际合作精神推动着科技进步,在科研道路上,肩负时代赋予的使命,为全球科技创新贡献智慧与力量。

分享到:

Go to Forum >>0 Comment(s)

No comments.

Add your comments...

  • User Name Required
  • Your Comment
  • Enter the words you see:   
    Racist, abusive and off-topic comments may be removed by the moderator.
Send your storiesGet more from China.org.cnMobileMobileRSSRSSNewsletter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