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晓辉
我是偶然知道洪业这个名字的。2024年中秋节放假,在家翻看霍克斯教授(David Hawkes)所译的A Little Primer of Tu Fu(《杜诗初阶》),在序言中看到这样一段话:
I make no apology for the inadequacy of this briefing, because I want the reader to meet Tu Fu straight away and to become acquainted with him through his poems. If, after reading them, he is still desirous of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u Fu's life and work, he cannot do better than turn to Dr. William Hung's excellent Tu Fu (Harvard, 1952), which contains a full biography of the poet and translations of many more of his poems than are contained in this little book.
霍克斯教授写道:“我的这本小书内容简略,这是实情,因为我希望读者通过读杜甫的诗了解杜甫,留下初步印象。如果,读完这本书之后,读者还想继续深入了解杜甫的生平和作品,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洪业博士的《杜甫》(哈佛大学1952年版),书中有完整的杜甫生平和更多的杜诗英译。”
洪业是谁呢?怀着好奇心,顺着这条线索,我开始查阅关于洪业的信息,并从海外购得两卷本《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T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也就是霍克斯教授所说的1952年哈佛大学出版社的版本。通过查阅资料和阅读杜甫传记,我感觉自己逐渐走近了洪业,也更走近了杜甫。
【配图:彭靖雯】
洪业(1893-1980)是福建侯官人。父亲洪曦是光绪十七年辛卯科举人,在山东鱼台和曲阜当过知县。洪业从小就展露出诗文上的天赋,经常跟着父亲参加文人们聚会时玩的一种“诗钟”游戏,参与者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规定平仄和首尾文字的要求写出诗句或对联。有一次以平声“妍”和仄声“减”作对,洪业写下“花未开时香不减,春虽老去色犹妍”投进评选的对子中,没想到参加的客人们都选了这一联为当日最佳。揭晓后发现是少年洪业所作,大家都惊讶不已。
所有人都以为洪业会像他父亲一样走上读书入仕的道路,但是1905年,洪业12岁的时候,在古老中国延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了。科举这条路是走不通了,加上父亲病重,家境变迁,洪业不得不寻找别的生存之路,结果误打误撞,进了美国传教士办的福州鹤龄英华书院。由于成绩优异,被送往美国留学,先后就读于俄亥俄州卫斯理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在美期间,他结识了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司徒雷登十分欣赏洪业的气质和才华,热情邀请他回燕京大学任教。1923 年,洪业回国,先后担任燕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图书馆馆长,并教授历史和宗教史等课程。
后来,抗日战争爆发,国家处于危难之中。因燕京大学是美国人创办,理论上属于美国资产,所以日军在初期尚有收敛。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日宣战,日军闯入燕京大学,逮捕了12名教授,洪业亦在其中。在狱中,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教授受到了非人的折磨,但是没有一个人屈服,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傲骨。抱定了必死之心,洪业在审讯过程中面无惧色,侃侃而谈,坦然承认自己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并警告审讯者,他们是要遭到报应的,报应来时,压迫者比受害者更惨。所幸的是,1942年5月,洪业等人活着走出了日本人的监狱。此后,洪业拒绝日本人和汉奸的拉拢,坚决不为日伪政权做事,靠典当度日,熬过了几年艰难岁月,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燕京大学复校。
1946年,应哈佛大学之邀,洪业赴美讲学,随后国内爆发战争,遂留居美国,直至1980年去世。
洪业先生是历史学家、典籍考据和索引编纂家,为什么对杜甫情有独钟,并用英文为其立传呢?说来话长。
洪业十三岁的时候,父亲给了他一部《杜诗镜铨》,让他将书中的一千多首诗认真诵读,逐一圈点,并且告诉他,不但杜甫如何作诗是可学的,而且杜甫如何做人也是可学的。就这样,杜甫连同他伟大的诗篇,在洪业的心灵里扎下了根。直到晚年,他还清晰记得父亲对杜甫的评价:“其人也,天假其时,则显;运命未济,亦不衰。”(He was that type of man who, if he had luck, would succeed, and if he had no luck, would not fail.)
1941年12月,洪业被日本人抓进了监狱。想到当年文天祥不肯投降元朝,在狱中曾集杜甫诗句,做了两百首诗。于是,洪业也想步文天祥后尘,用杜诗的句子写自己的人生感悟,留给后人。他要求家人送一部杜甫诗集到监狱来,但未被允许。由此可见,杜甫已经成了洪业危难中的灵魂慰藉。那时,他已暗下决心:“他日脱身后必所当为之事若干,潜研杜诗即其一也。”(In my prayers and meditations, I resolved on a number of things I should do if I survived my imprisonment. To study Tu Fu with greater concentration was one of these.)
1947-1948年,洪业应邀在哈佛大学讲学,他给哈佛的学生开了一门课,专讲杜诗及杜甫的生平。在授课的过程中,洪业吃惊地发现,杜诗在西方世界的翻译和传播竟然如此混乱不堪,张冠李戴、移花接木、误译乱译、以假乱真,层出不穷。在课堂上,一位学生与他讨论了这样一首“杜诗”:
Home
It vanished in flame -- the house where I was born.
To solace my soul I sailed on a golden boat.
Then I took up my flute.
I sang to the moon.
But I broke the moon's heart
And she wept in a cloud.
I turned to my hills.
They too were dead.
My youth, my joy, I knew, went away with the flame.
Take me -- death!
I leaned to the sea.
A woman passed in a boat.
I mistook her face for the moon.
O let me build Love a lofty home in her heart!
这首诗大致的意思是诗人出生的房子在大火中化为灰烬,为了抚慰哀伤,他登上了一只金色的船,驶向远方。他又是吹笛子,又是对着月亮歌唱,连月亮都躲在云层里为他流泪、悲伤。他去寻找他的山岗,可那些山岗也已经死亡。青春、欢乐,都已经被大火带走了。他乞求死神把他也带走,他已准备投身大海。就在这时,划过来一条小船,一位颜美如月的妇人坐在船上。看到这个美丽的妇人,诗人心里想的是:“啊,我要在她的心里为爱建一个家!”
如果这是杜甫写的诗,那杜甫还是杜甫吗?杜甫一生,对朝廷、对理想、对家庭,始终抱着忠爱坚贞的感情,他怎么可能看到一位美丽的女人就想在人家心里安个家呢?
洪业目光如炬,一眼就看出这是冒用杜甫名字的赝品,仿冒者是一位法国女诗人。这位女诗人出版了一本《白玉诗书》,收集了14首杜甫诗,但只有两首翻译自真杜诗,被改动得几乎认不出来,其它12首都是那位女诗人替杜甫代笔。更为糟糕的是,这本《白玉诗书》流传甚广,还被翻译成德、意、葡、英等版本。正是由于看到了杜诗在海外译介传播所面临的混乱状况,洪业才下决心要用英文写一部杜甫传记,以正视听。
用英文写杜甫传,说起来轻松,做起来比登天还难。首先,关于杜甫的生平、诗作的真伪、写作的时间、版本的差异等,自晚唐到今天,专家学者们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要写一部能够经得住历史检验的传记,谈何容易。况且,为诗人立传,必须以诗证史,如果用英文写作,还涉及到诗词的英文翻译问题,这需要作者在中文、英文、文学、史学、版本、考据、翻译等诸方面均有精深造诣,可这样的人,天下能有几个?
1952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洪业以英文写就的《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T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一书。全书四百多页,分为两册,一册为正文,一册为注疏。除了讲述时代背景、杜甫生平之外,洪业还翻译和阐释了三百七十四首杜甫的诗和部分文章。洪业是以一位文史学家的身份来为杜甫写传记的,正文部分能够满足一般英语读者深入了解杜甫和杜诗的需求,注疏部分为研究杜甫的专业人士提供了参考、佐证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依据。七十多年过去了,洪业的杜甫传记依然是英语世界了解、研究杜甫和杜诗的权威著作。
杜甫因诗而不朽,洪业作为现代学术史上第一流的大学者,同样是一座丰碑。由他主持编纂出版的经史子集各种索引如《春秋经传引得》等达64种、81册,至今仍为人文科学工作者和图书馆工作者非常重视的参考书和工具书。他在史学界成就斐然,却肯于花费大量心血用英文来写杜甫传记,其中固然有纠正杜诗翻译中存在的各种偏差的意愿,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在杜甫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如果我们细想一下洪业的际遇,就会发现他与杜甫的人生经历还真有几分相似。
洪业的父亲是光绪年间辛卯科举人,曾任山东鱼台、曲阜知县。杜甫的父亲杜闲,也曾在山东做官,当过兖州司马。
洪业与杜甫均出生在“学而优则仕”的官宦家庭,都是少年早慧,打下了坚实的诗书功底。
洪业22岁赴美留学,先后在卫斯理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杜甫当年没有条件出国,却也在这个年龄开始壮游齐赵,增长阅历。
洪业30岁学成归国,参与创办燕京大学,先后担任燕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图书馆馆长等职。正是在事业蒸蒸日上、学术成果层出不穷的时候,抗日战争爆发。1941年,洪业等12位教授为保护燕京大学和学生,被捕入狱,次年5月才得以获释。此后,生活困顿,靠典当度日,直到日本投降,燕京大学复校。杜甫在这个年龄段正在仕途上苦苦追求,却不料“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盛世不再,杜甫也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1946年,53岁的洪业应哈佛大学之邀赴美讲学,后因国内爆发战争,遂留居美国直至1980年逝世。杜甫晚年,一直在华州、成都、夔州、长沙等地漂泊,直至58岁离开人世。
洪业在美国的生活,并非如一般人想象的那样优渥。他初期所担任的美国哈佛燕京学社研究员并非正式教职,只能依靠收房租和微薄的社会福利金度日,日子一度颇为窘迫。1980年,洪业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弥留之际,他向身边的亲友讲起福州话,在他深沉的意识里,从未忘记自己的家乡和祖国。杜甫临死前在湖南卧病舟中,还在写“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还心心念念地牵挂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的家国、山河。
洪业在西方文化中游历了一大圈,学习了西方的语言、文学和神学,最终又兜回了中国传统文化,成为通晓中国哲学、文学、史学、语言学的大学者,这大概就是儒家知识分子的使命轮回吧。
最后,我们看看洪业先生翻译的《月夜》,体会一下前辈大师细致入微、化繁为简的语言功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Moonlight Night
The same moon is above Fu-chou tonight;
From the open window she will be watching it alone,
The poor children are too little
To be able to remember Ch'ang-an.
Her perfumed hair will be dampened by the dew,
The air may be too chilly on her delicate arms.
When can we both lean by the wind-blown curtains
And see the tears dry on each other's face?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谨以此文纪念历史学家、教育家、典籍考据和索引编纂家、杜甫传记作者洪业先生。
Go to Forum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