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资讯

唐闻生:翻译的发展推动跨文化传播

发布时间:2016-06-19 13:44:4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黄珊

 

6月18日,在第八届亚太翻译论坛上,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唐闻生发表题为《翻译的发展推动跨文化传播》的讲话。[中国网 陈博渊 摄]

 

翻译的发展推动跨文化传播

——在第八届亚太翻译论坛上的发言

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 唐闻生

(2016年6月18日 西安)

各位来宾,

女士们、先生们:

两天来,与来自亚太地区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翻译界专家学者在这里切磋我们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受益匪浅。我们齐聚中国的十三朝古都西安,这是个可以引发许多遐想的地方。这个中外交往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上的都城,曾见证过操着多种不同语言的人们在这里交汇。想当年,一定是我们翻译界的祖宗们,不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在这里沟通四面八方的人们,促成他们的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或许在他们之间难免发生争执之时,还努力准确地表达着每一方的意见,避免由于误解而加深分歧。当他们达成协议、签订合同之时,又使用各自的语言准确地表达了同样的意思。那个时候,我们这个行业已经是不可或缺的。我们的先人,对于文化的交融、经济的发展、人类的共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今距汉唐的繁荣已有2000多年,翻译已成为一个极为宽广的行业,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对此,我有一些想法,愿与各位探讨。

一、我们仍然肩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有几十个国家,各自都有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在各领域都创造了独特的成就和辉煌的业绩。亚太地区也是当今世界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区域内交流日趋频繁,在全球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也日益凸显,亚太地区正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目光。

对此,我们中国的态度习近平主席在去年的亚太经合组织会上已明确表示:“中国将深化同亚太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维护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倡议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交流合作正在稳步推进。与此同时,亚太各国以及沿一带一路国家也都提出了各自的主张,总思路与中国不谋而合:加强合作共赢。此时,翻译作为亚太各国“互联互通”的桥梁和纽带,正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比之古代更甚。

亚太地区各国有许多民族、宗教和文化习俗并存,是全球文化多元化的集中体现。据了解,“一带一路”沿线的数十个国家目前使用的语言至少有1000余种。相邻国家虽然可以文化传统相近,但可能每个国家的民族语言和文字又截然不同。不懂得别人的文化,很难做到真正的沟通,而跨文化的交流势必要通过语言。正如不少发言者已指出的,《圣经》旧约中“巴别塔”的故事所描述的语言差异仍旧是各国彼此沟通、交流、相互理解的障碍。在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和密切的今天,翻译作为跨文化传播第一推手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由于亚洲国家语言文字的特殊性,也出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以世界通用语言为母语的国家里当前也没有足够的翻译人员可以承担起把亚太地区的事务介绍给世界的任务。于是,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亚太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增进东西方的相互了解,推动跨文化传播,也成了我们亚太翻译工作者肩负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面对这份责任和这项使命,我们显得力不从心。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国家以及整个地区的翻译实力,也要增强民族和区域责任感,提高本土文化意识,努力传承和发扬本国、本地区的文化精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更全面、更有效地将民族的、区域的历史文化以及当代的最新发展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既增进亚太地区人民之间的友谊与合作,又加深世界其他地区的人民对亚太文化的理解和欣赏,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携手促进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繁荣。

二、我们在前进

与古人相比,我们面临着迅速发展的世界、广泛交融的领域、日新月异的传播方式和手段,以及层出不穷的新观念、新语汇、新表达方式,也眺望着蕴含无限希望的新地平线。在此面前,我们在不断努力,有进步,也有心得。

各国翻译界的同仁积极探索着翻译行业的发展与变革之路,在本届亚太翻译论坛上将自己的经验与成果同大家分享。平行论坛的四大议题反映了共同关注,大家将视野投放到了整个翻译行业的发展变革之中,特别关注了引领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新技术,顺应时代要求的行业规范和标准化,新兴业态给翻译研究带来的新视角与新问题,以及在信息时代创新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这几方面。大家的真知灼见,展现了我们当前翻译工作的新发展,又预示着整个翻译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当前,翻译质量问题仍旧是困扰和制约整个翻译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构成了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低质量的翻译产品轻则会对企业声誉造成负面影响,重则会损害整个国家的形象和利益。要确保翻译质量,必须建立科学、规范的质量评估体系和标准化的管理流程。因此,翻译服务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是翻译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保障。在这次论坛上,我们都高兴地看到,亚太地区的翻译工作者正在为建立本国、亚太地区乃至国际的标准和规范而积极努力。

新时代对翻译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会代表们讲述了许多新的实践、体会和建议,并且指出:当前的翻译教育应当重新审视培养目标,注重译员综合素养特别是使用新技术手段的能力的培养,同时利用新技术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翻译院校需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重新认识翻译能力的内涵、推进产学研的协调发展。

亚太翻译论坛的确给大家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可以展示业界的成就,便于各国的翻译从业者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推进翻译事业的进步。

三、我们还需努力

如今的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翻译记忆手段和先进的语音识别技术,大大提高了翻译工作的效率,也使得跨文化传播似乎变得越来越容易。据说,一位口译员曾戏称:他的饭碗迟早要被机器翻译抢去。果真如此吗?未必。因为翻译的本质并不是文字的机械对称,而是跨文化的传播。机器的跨文化传播能力也是要人去赋予的。而要能够成功地“跨”文化,就必须对“跨出”与“跨入”的文化有深入的理解。

在昨天下午的分论坛上,贾平凹先生深情地谈到了陕西的乡土文学及其翻译问题。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要想把它翻译给世界,必须懂得中国的传统文化。我想,要想把十足中国乡土味道的作品介绍给外界,最好是实行三结合的翻译组合,即:由原文作者、中国译者和懂得外国相应乡土味道表达方式的外国人(懂中文最好,不懂也行),三者合作进行翻译。我听莫言先生说过,他的作品翻译时,译者与他进行过多次讨论,为了使外国读者能看懂,必要时对再原文内容也可以改动。从根本上说,要提高翻译水平,我们翻译工作者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首先是文化涵养,包括对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不论是翻译文学作品,还是旅游介绍、新闻报道、科技文献、技术资料,它的本质是跨文化的传播,是某种意义上的再创造,而要想“跨”得好,必须“知己知彼”。

中国翻译研究院正在为提升翻译的跨文化传播能力而努力。去年12月,在北京分别举行了首届翻译人才发展国际论坛和首期国际翻译家研修活动,碰撞出了许多思想的火花,提出了一些有分量的意见。还有一些研究课题与翻译项目(如“中国关键词”)正在开展中。我们真诚地欢迎更多的国内外同行与我们携手同行。

跨文化的传播需求,催促着我们翻译事业的发展。相信在译界同行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推动亚太地区翻译水平的不断提升,迎来跨文化传播繁花似锦的明天。

最后,我谨代表中国翻译研究院,向本届论坛的主办方国际翻译家联盟和中国翻译协会,以及承办方西安外国语大学,表示衷心的感谢,祝贺本届论坛圆满成功!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