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髻上的美饰盛宴(图)
戴头饰的民国女子
步摇与“胜”
与簪钗同族的还有步摇饰。文献中最早出现“步摇”之名,是传为西汉宋玉所作的《风赋》:“主人之女,垂珠步摇。” 那些挂坠在簪钗上的小珠子,随着佩戴者步动而摇,这是多有趣的名字。东汉时的一种步摇极为奇特,是中原地区贵妇的重要饰物。《后汉书·舆服制》载:汉代皇后拜庙祭祀时所戴步摇有一个山形的基座,上有用穿了珠子的金丝或银丝做成树枝状的花枝,上面缀着小花或鸟雀禽兽等,步行时金枝、饰物摇颤不已。有的上面还装饰着六种神兽,如熊、虎和独角长尾的“天鹿”,两角双翼的“辟邪”、神牛等,人们将这些神兽安排在步摇上,含有祛邪纳祥的用意。而那种称为“金雀步摇”的,纤细的金枝纠结呈树枝状,有的上饰鸟雀,使用时直接插在发髻上,走路时金枝与鸟雀随步而摇,是中原女子广泛喜爱的饰物。隋唐五代步摇的种类很多,单支的步摇多斜插于发髻之前,多以凤鸟口衔珠串的样式,明代女子的步摇饰也多如此;而成对的则左右对称地插在发髻或冠上。仕女把步摇插在额前发髻正中,金银丝细细缠绕成图案,盈盈颤颤,精巧别致。清代时,汉族的步摇亦为满族女子所喜爱,她们称之为流苏。
若说我们现今还能看到簪钗步摇的影,那“胜”则是完全的无踪了。相传“胜”是远古的神仙西王母常用的饰物,在汉代西王母的画像上常能见到“胜”。西王母被喻为纺织之神,细心的研究者发现,“胜”的式样和名称都源自织布机上的经轴,古人在玉质或金质的胜上面装饰成各种十字花纹的图案,这样的小饰物就是“胜”了。戴的时候一枝簪横插在发髻间,横梁的两端对称各缀有一件 “胜”。这样既支撑起发髻,垂在太阳穴两边的“胜”也是好看的装饰。而那戴“胜”的女子,姿态一定要端庄,脑袋一斜,饰物也就不端正了。而“胜”在民间却是欢快喜悦的饰物,有趣的是,中国古代还有一种按照节气或节日来戴“胜”的特殊习俗,农历正月初七称为“人日”,每逢这个日子,古人都要把那些五彩的丝织品或者金属箔剪刻成人的模样,挂在屏风或帐子上,女人们则剪成人形戴在两鬓,叫做“人胜”,因正逢春节之际,又名“春胜”。这种风俗直至北宋时期仍很盛行,《东京梦华录》中记述着在正月初七的“人日”节,正月初十的“立春”:“家家剪彩或缕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今世多刻为华胜,像瑞图金胜之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