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创新集团军攥起拳头技术创新“弯道超车”

业内有这么句话: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三流的企业做产品。对许多还停留在“做产品”、“做品牌”的中国企业来说,“做标准”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对于成立10年的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及产业联盟来说,做标准已是“分内之事”。

如今,联盟标准委员会已经先后发布26项标准,其中“LED路灯测试方法”等5项已成为国家标准,还有3项今年刚刚立项国家标准,3项列入国际半导体照明联盟审核认定的标准。

这个联盟是社会组织,更是一支强大的科技创新“集团军”。旗下453家成员企业,年产值占国内LED产值的70%,超过1800亿元;秘书处拥有6位博士以及近200人的专业化工作团队。

推出标准特别是国际标准,即使对这样的“集团军”,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联盟秘书长吴玲记忆犹新:“在国际上推我们的接口标准时,飞利浦毫不犹豫投了反对票。”

已经有123年历史的飞利浦,显然不愿意让制订标准的大权旁落。但中方专家拿出的四五项关键专利,无论是可靠性、便利性、经济性,都让对方无可辩驳。今年在美国、欧洲的展会上,飞利浦悄然推出了一批使用中国标准接口的LED灯。

“中国有巨大的市场,增强了我们的话语权,更重要的是,我们有自己的技术。”吴玲说。过去用市场换技术,如今用标准赢得了更大的市场。

统计数据显示,10年前成立联盟之初,中国的LED产业只有90亿元,到2013年已经达到2576亿元,今年预计突破3000亿元。

更重要的是,这个市场中,10年前不但芯片进口,连封装设备都得进口,如今却有75%的芯片实现了国产。这意味着,75%的利润留在了国内。联盟还相继组建了“中肯半导体照明技术中心”和荷兰“代尔夫特研究中心”两个技术研究中心及东欧半导体照明营销中心。

“没有联盟,不可能有今天的局面。”吴玲感慨。

联盟不仅仅是市场的结盟。从政、产、学、研、用各环节,联盟都重新梳理、整合,把创新资源围绕技术创新“用活”了。例如,科技部973、863等支持补贴,与发改委、财政部、市科委的支持配套在了一起。依托联盟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半导体所、高校、龙头企业、中小企业牵手,共享超过1亿元的科研、检测设备。在规格接口、新型封装等4个共性项目中,近20家企业“自带干粮”联合投入6000多万元,形成32项共享专利。“对单个企业来说,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市科委有关负责人说。

北京日报     2014/09/15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