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减两加” 投资项目审批在16区县全面提速

新闻链接

“一减两加”详解

减权力:审批事项和环节减少20多个

此次改革中,为了给审批“瘦身”,本市多个部门在审批事项、审批时限、申报材料、审批内容和简化办事手续方面做了“减法”,为企业减负。

经梳理,本市现有投资项目市级审批事项110项,试点期间,共精简审批事项和环节20多个。其中,取消“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前期工作”“占用挖掘道路意见函”“开垦荒坡地批准”等9项,合并“不使用政府投资工业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招标方案的核准”等5项,下放“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等6项。

对于有必要审批的事项,则大幅压缩时限。本市曾对投资项目审批事项办理时限进行过压缩,此次再度缩减环评、交评、能评等11项审批事项的办理时限,平均压缩4个工作日;“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时限从30个工作日压缩到了25个;“建设项目人防工程建设标准”审查时限压缩了3个工作日。

还有14项审批事项减少了审批内容或申报材料,比如,环评、交评、能评、震评、文评、水评等相关审批事项和审批内容纳入前期规划之后,后续审批相应减少。

加服务:政府内部流转替企业“跑腿”

一个投资项目审批,通常涉及十几个部门,办理几十项手续,企业常常“跑断腿”。本市在对行政审批做减法的同时,在主动服务上做加法,开辟绿色通道、业务窗口“一站式”服务,方便企业办事。

以前,企业从招拍挂拿地到开工建设,没有一年半载办不完审批手续。企业想拿施工许可证,必须先有规划许可证、施工图审查报告、土地证等14个要件,一个证办不下来,下面都得“干等着”。优化审批流程试点期间,海淀区探索模块化工作机制,将投资项目审批流程整合成立项、规划、用地、施工四个审批模块,企业只需跑四个窗口,就可以办完全部的审批手续。四个模块涉及的多个政府部门通过内部流转,替企业“跑腿”,牵头部门负全责,用权责清晰的牵头机制代替了传统的协调会商机制。

据市住建委统计,试点期间,五个试点区共办理施工许可805项,同比增长10%。

加监管:制定强制性标准“补位”

减审批,不意味着放松监管。许多政府部门在减少审批、向社会转移部分职能的同时,及时制定了相关领域、环节的强制性标准,在后续监管上做“加法”,加强政府管理职能。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审查单位纷纷点赞,新的人防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激发了工作活力,工作效率倍增。”市民防局局长刘宝杰介绍。原来由该局技术服务中心承担的人防工程施工图技术审查,由于仅有12名工作人员,每人不得不负责审查一个项目的所有专业内容,难以保证审查质量和审查时间。而此次改革后,该项审批下放到经国家人防办批准的审查机构,按照审查人员的专业资格,分建筑、结构、设备等专业统筹分工、协作审查,质量明显提高。

市发改委、交通委、水务局等减少对能评、交评、水评等方面的审批后,出台了相应的工作指南,细化了评估范围、内容、标准和程序,加强了对中介市场的监管;市文物局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借助社会力量进行文物勘探,并集中力量加强对勘探行为和勘探质量的监管;市消防局提出由市场主体执行消防设计标准,消防部门的重心是做好执法检查,彻底解决以往消防审批对违法项目无能为力的问题。

此外,通过向社会公开110项投资项目市级审批事项清单,也让公众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到监督中来,扩宽了外部监督的渠道,有助于构建全方位的监督网络,促进政府部门依法依规履行职能。

北京日报     2015/01/08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