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大奖聚焦“高精尖” 破解北京“城市病”
日前颁出的2014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共220项科技成果获奖。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云杀毒”,到地下水利用与污染防控、空气质量遥感监测,一批获奖成果聚焦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具有产业竞争力的“高精尖”领域,同时也为破解“城市病”困局提供了技术支撑。
“高精尖”成果助推北京经济结构转型
比同类芯片面积小15%,实现10万次擦写……一等奖项目“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先进闪存存储器成套工艺与产品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通过自主研发,实现了关键基础电子元器件的国产化,已经广泛应用于数字电视、电脑及手机等电子产品,占据国内市场四分之一强的份额。
“中国的芯片进口额度一直都在2000亿美元以上,许多人不知道,这超过了石油进口额。”项目负责人之一吴汉明介绍。
随着国产芯片占据25%以上市场,直接让许多智能手机的价格下降了数百元到千元左右。更重要的是,这一由北京兆易创新、中芯国际合作完成的项目,让北京的企业在原本被国外垄断的“核芯”领域,也有了话语权,不再完全受制于人。
事实上,获奖项目中,这样引领产业的“高精尖”项目非常多。例如,由京东方等单位完成的“超精细移动显示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在国内首次攻克了超精细显示画面品质技术难题,打破了日本、韩国的多年技术垄断。项目成果已在联想、华为、中兴等多款移动终端产品上使用,销售额突破4亿元。
由北京奇虎、奇智公司联合研发的“基于QVM的云安全检测及防护系统的研发和应用”荣获二等奖。该成果研发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病毒库的QVM人工智能引擎,云端QVM服务器具备“自学习、自进化”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属于首创。项目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00多项、美国专利25件,并被高通、腾讯等著名IT公司专利引证。
市科委负责人表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解决了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瓶颈,这些成果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为本市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促进首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此外,获奖项目中企业参与完成的项目达142项,占比64.5%,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