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池重生记:修脚绝活救起老牌子(图)
清华池师傅在修脚。
“新鞋,穿得不舒服,磨出来一层脚垫。”虎坊路上清华池浴池,老师傅王建生迎来当天的第5位客人。戴上眼镜端详半天之后,他拿出修脚片刀,一层接一层 “片”脚垫。手起刀落之间,薄如蝉翼的皮屑落下,脚底现出嫩肉色。不到5分钟,客人站起来,绕着屋里走了一圈:“嘿,不疼了。”
从清末民初时达官贵人的休闲场儿,到新中国成立后工人农民都能进的国营浴池,论年头清华池这块老牌子已经挂起百余年。与北京城里不少老澡堂子一样,盛满记忆的清华池曾一度衰落,几乎被人遗忘。但如今,靠着修脚这门老手艺,清华池重新回归潮流,闯出一片新天地。
老字号遭遇危机
在清华池,修脚这门儿手艺传到王建生这儿,已经是第4代。
1976年,还是19岁小伙子的王建生知青返城,被分到了已被清华池合并的虎坊路浴池。报到头一天,领导告诉他要跟着老师傅给人修脚,他赌气坐在修脚室外的长椅上:“那年头谁没事儿干修脚啊,脏!”
修脚室外挂着半扇门帘,他正好能瞧见里面。有一回,王建生瞥见修脚师傅手起刀落,一挑、一剜,将小孩儿嵌进肉里的指甲尖儿挑出来,孩子的哭声戛然而止。“这招儿挺绝啊!”看得起劲儿,他就从门外换到屋里,踏踏实实学起了这门手艺。
自光绪三十一年开张,不管外边世界怎么变换,清华池里头老北京泡澡、修脚的传统都没丢。但改革春风吹起来的时候,这座陆续扩建到2700平方米的老澡堂子,有点赶不上趟儿了。
王建生记得,当时来洗澡的人越来越少。原来每天一两千人来泡澡,赶上过年过节前连更衣柜都不够用的。可到了上世纪80代末、90年代初,这场面几乎再也没出现。王建生闲下来坐在门口数,一天也就来一两百人,当年客人多时装衣服的筐也再没派上用场。
1999年,清华池、汇泉浴池和虎坊路浴池再次重组,三家抱团,延续“清华池”这块老牌子,位置也从珠市口搬到了虎坊路。三家买卖稀的老澡堂子,都快撑不下去了。
清华池重组时,曹东彬接任总经理。客流越来越少直接反映在账目上。三家浴池每一家每年都要亏损100万元,加在一起400多名员工,有300多面临下岗。
资金捉襟见肘,设备日益陈旧,但外面的世界还在往前赶。一家家洗浴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在大街小巷冒头儿,条件稍好一点儿的家庭也开始装热水器。人气儿没了,老字号也像丢了魂儿,越来越赶不上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