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池重生记:修脚绝活救起老牌子(图)

修脚绝活救起老牌子

20多年前,清华池就剩了一丝热乎气儿,可到如今却又重新红火起来,凭的是什么呢?从老顾客那里能得到答案。

今年70岁的胡桂枝大妈已经是王建生几十年的老顾客。每隔俩星期,她都会特意选一天到清华池浴池修脚。这一天,她早晨7点半就从北四环外惠新东桥的家中出发,坐684路到磁器口换乘23路到虎坊路,紧赶慢赶,挂上王建生的号也得上午10点了。

年轻时,胡桂枝就在新华街上班,总抽空蹓跶到清华池洗个澡,顺便让修脚的师傅们清清磨出来的脚垫。等到了家里的生活条件改善了,安上热水器,胡桂枝还是离不了清华池。

为什么?就因为她有脚病。脚垫、甲沟炎虽然都不是什么大毛病,但走起路来就疼得她要命。搬家以后,她本来就近找过医院。可对着大夫一伸出脚来,大夫瞅了一眼就劝她:“还是去清华池吧。”

一直以来,清华池的修脚就是一绝。单拿指甲长进肉里的甲沟炎来说,医院里的西医几乎要把整个指甲盖拔出来;而咱老国术修脚却只挑出来长进去的一小块儿,疼痛感小,愈合也快。

2009年,清华池修治脚病的传统技艺顺利入列北京“非遗”名录。而去年底,清华池传统修脚术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即使在清华池最艰难的时候,像胡桂枝这样来修脚的客人也没断过。这让曹东彬看到了一线生机:既然修脚是特色、生意好,就改成以修脚为主吧。澡能在家洗,脚可不能在家修。

曹东彬操持起装修,换设备,把修脚室扩大了10倍。以前留给修脚的只有一间20多平方米大的小黑屋。而且从收入上看,当年每进账100块钱,修脚顶多占两成。

硬件舒服了,服务也得跟上。当时修脚室里虽然备了客用拖鞋、毛巾,但还是有不少客人嫌脏,自己抱着一堆东西来修脚。于是,擦脚巾升级成了一次性毛巾,拖鞋也换成宾馆里使用的一次性拖鞋。更重要的是,修脚师手里的刀也要换。

修脚师就靠着手里的刀闯天下,刀要认手,还得勤磨。要把老刀换成“一客一用”的新刀,修脚师们不干了。曹东彬根据平时修脚所需要的刀型,推了一套15把修脚刀,逼着修脚师们实行起“一客一刀”。

后来,光这些修脚刀就形成一个循环系统:头天晚上师傅们把修脚刀上交,后勤人员晚上对每把刀高温杀菌后立刻密封保存,修脚师第二天上班后领到修脚刀,再练手磨刀。

社区车提供流动服务

修脚室亮堂了,卫生问题解决了,修脚手艺也没变,这三招儿救活了清华池,修脚和足疗业务成了清华池的主心骨。去年,清华池收入已经增长至4000万元,55%来自于修脚。修脚师从1999年的10人左右增长到了如今的六七十人。

老字号起来了,顾客也越来越多。平时,清华池每天的顾客得有1000多人,修脚的占了六成。这样大的客流量让修脚师每天忙不过来。同样,平均每年清华池都有十几位修脚师练成出徒,再往下发展,修脚师都没地方待了。

“老店基本已经饱和,必须得想别的招儿。”清华池现任总经理杨鑫琢磨着开分店。同样,多年来清华池一直开在南城,但不少老北京都已搬家,离老店越来越远。所以,分店得跟着老北京走,到老街坊扎堆儿的新社区,才会有更多的需求。

于是,去年年初,杨鑫在地图上划了几个圈,天通苑、回龙观、通州和望京都是首选的地段。

但租金可是个大包袱。杨鑫盘算着,清华池有技术、缺场地,不如找人搭伙。最终,在回龙观与一家公司谈拢,引入了社会资本:双方合股经营,合作方提供经营场地,清华池进行直营,提供全套服务人马。9月,第一家分店正式营业。

也是看到社区养老等服务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清华池除了“一对一”的上门服务外,从2010年开始推出社区车,奔赴到马甸、亚运村等主要社区“流动服务”。去年,社区车也开往密云等远郊区县,经营的范围正逐渐扩大。

回龙观分店开业不到半年,每天的客人最多能达到六七百人。杨鑫还打算,今明两年清华池要陆续开10家左右社区店,不要大门脸儿,也不加盟,就用这一手修脚的绝活儿,去继续“招待”四面八方的北京人。

北京日报     2015/03/09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