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人找得到“记忆中的老北京”

  钟鼓楼地区正在进行环境整治。

曾经是被一片片层层叠叠的灰墙灰瓦古朴民居,环抱着的金灿灿的紫禁城;曾经是一阵阵的叫卖声,让人心头跟着婉转余音微微发痒;曾经在家门口河道内泛舟,时时能见到波光粼粼的水面……这所有的“曾经”,都是记忆中的“乡愁”,在一年年的努力下,有望更多地重现在京城。昨日,来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文物保护、城市规划的多位大师级人物聚集在一起,为今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走向“把脉”,他们的目标是在今年让更多人找得到“记忆中的老北京”。

名城保护·旧城区

核心城“建设”式破坏趋势得到扭转

旧城区已停批大体量项目

说起北京的胡同,如今著名的也不过十几二十条;说起京味儿文化,也不知道到哪儿寻根儿;要找一条巷子拍张照片虽然容易,但站在高处俯瞰棋盘格局,却不是在旧城的每个角落都能实现的事儿——几十年的发展让北京旧城区域变得“碎片化”,这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相关负责人的印象中,已经是被固化的事实。

能否在几条轴线上,几个大的区块上重现老北京城壮美的空间秩序?能否在特定区域结合特殊的空间规划,体现出老北京的空间结构,避免一些突兀的视觉障碍高点出现?昨日下午召开的专家工作会上,一路搀扶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知名中国建筑学家吴良镛进门的北京名城委相关负责人,向正对面的专家顾问组成员请教着。

而这,几乎是在多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论坛、专家工作会议上都曾出现过的问题。北京名城委办公室副主任、市规划委主任黄艳说,过去几十年北京的发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让旧城整体格局出现了“碎片”,而好在近几年特别是从去年开始,这种以“建设”为名的破坏性态势得到了彻底的扭转。

“尤其是对于北京旧城内的肌理结构来说,平房区的胡同很窄,各层面都开始改善区域微循环。对于中心城的核心区域,除了一些遗留项目,旧城区内已经完全停止审批、开始限制大体量、聚集人流的开发建设项目。”黄艳说。

除了旧城核心区,未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又会出现哪些变化呢?值得期待的,还很多。

虽然新广告牌挡住了一座座传统民居,小平房外头也和很多普通平房区一样挂着空调室外机,但丰台区长辛店镇,却成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意外之喜”。在长辛店镇改造的过程中,原本计划按照“棚户区改造”等思路全部重建设计时,发现了这个区域,居然存在着一种特殊的“鱼骨”式街区结构,虽然平房已经不知道更新换代了多少次,但这完整的街巷却在一次次更新中奇迹般地被保留了下来。

“当时,我们和丰台区政府、研究设计院所就临时决定做个试点,看看能不能采用一种渐进式更新的模式,让整个区域逐渐恢复当年的风貌和氛围。”黄艳说。

这样的“小步调整”,正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思路之一。停止对区域的大拆大建,从“小”着手开始挖掘历史的痕迹,使得这座曾经距离北京城最近的古驿站,有了重现“九省御路”的期望。

“我们委派了很多建筑师和规划师去当地调研,一家一户地走访,去询问老百姓的想法和需求。”黄艳说,对于长辛店的改造还在进行中,这个“惊喜”还会持续。

北京日报     2015/03/19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