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公共自行车现状调查与公益设计
杭州的自行车站点
雨棚设计图
愿景:含有街角公园、休息座椅等一整套的生态车棚系统
从北京街头出现公共自行车,至今已过去了数年。而伴随公交地铁涨价、租借网点日渐增多,公共自行车的方便快捷令人动心,却也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不久前,HOK建筑师事务所的设计师们对北京市公共自行车现状进行调查,并围绕相关期待作出公益设计,以更好发挥自行车“最后一公里”的角色意义。
背景
“还车就像买乐透,成功看运气;电话咨询如抢票,接通拼人品”
作为中国最先开始投放自行车的城市,北京的公共自行车系统起始于2007年8月,2008年奥运会期间为市民和游客服务。但在奥运会结束后,因多方面原因,该系统一度停止运营。
此后,北京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模式历经多次调整,慢慢恢复建设运营。资料显示,2012年6月,北京市政府开始新一轮公共自行车推广。基本以区为单位进行建设,由市政管委会负责。
根据设计师们的调研,至2015年下半年,城六区实现公共自行车全覆盖。目前全市公共自行车骑行量日均已达30万次,全市办卡总量四十多万张,全市公共自行车数量达到48000辆。并已陆续开通官网、手机APP、微信公众平台等多种配套网络应用。
然而,与公共自行车发展“形影不离”的,还有民众对其“还车就像买乐透,能不能成功看运气;电话咨询如抢票,能不能接通拼人品”等问题的相关吐槽,人们围绕借、还、使用自行车等遇到的“烦心事”也常常见诸于媒体。
在调研中,设计师们认为,目前社会上对公共自行车系统存在“运营成本高昂、受益人群有限、运营投资模式有待研究和改变”;“设置站点及硬件配套尚需权威数据调研支持”;“技术有待完善,设备遭破坏严重”;“缺乏行业标准和质量规范”;“服务咨询系统不够便捷,责任体系不明确”等争议。
调查
自行车本身和自行车车架的质量问题最突出
为了更加准确了解公共自行车的使用状态,今年夏天设计师们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广泛收集了公众意见。
从频率上来看,人们显示出对公共自行车较强的使用意愿。23.6%的受访人希望每周可以使用公共自行车大于等于5次,47.3%的受访人希望每周可以使用1至5次。而多达46.1%的受访人每次使用时间在0.5至1小时之间,也符合大城市公共自行车“优化接驳交通”的定位。
然而,从使用感受来看,公共自行车带来的体验尚未能够令人满意,尤以自行车本身和自行车车架的质量问题最为突出。78.9%的受访人群认为便民自行车总体质量一般,时常遇到有损坏的车辆。75%的受访人群认为自行车车架质量一般,在取车、还车、刷卡等过程中时有故障发生。
据本报以往一篇关注自行车此类问题的报道,六十多岁的老何退休后,喜欢租辆自行车逛公园或是去医院。觉得“1小时以内还车不要钱,既环保又锻炼身体”。然而一次他在东方医院附近租车,骑到方庄紫芳路附近网点时,看到有两个空闲的还车卡槽,可无论怎么把车头相应部位插进卡槽里,机器就是没反应。老何气得骑到下一个网点,却发现整个停车架竟然都没电。他只好把车先骑回家,等到晚上再还时,无奈地被扣了10元钱。
除了呼吁及时维护车辆车架,让使用者可以顺利借车还车外,“在停车点增设雨棚,防雨雪侵袭,提高车辆使用寿命”,也得到了高达88.1%受访人群的赞同。有市民表示,公租自行车一年到头扔在外面,风吹雨淋的很容易坏,有的车链条都锈了。而本报记者曾在马家堡东路边发现,一排排公租自行车锁在树荫下,坐垫上有大量树胶,用纸都擦不干净,无疑给租车人带来了很大烦恼。
调查结果显示,“不要故障”、“不要淋雨”、“方便寻找”等关键词,是市民们对公共自行车的主要期待。此外,“增加对自行车的清洗和消毒”、“通过APP查询每个网点可借还车数量”、“提高自行车质量,避免交通事故”等建议,也在市民们的“心愿列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