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公共自行车现状调查与公益设计
设想
以红色的“B”作为“北京自行车”的logo
针对北京公共自行车现有问题与民众呼声,在对建国门、金宝街等多处自行车站点进行实地考察,并借鉴杭州、日本等自行车站点相关运行模式后,设计师们提出了一些巧妙的设计建议。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建议从现有条件出发,无须对硬件“大动干戈”,可行度颇高。如针对目前“故障车和好车混杂放置”的状态,提出利用颜色分区,将故障车辆与信息亭单独放置,一个自行车站点分为“待修理”区和“好车”区。简单的分类不但方便工作人员修理维护,还能提升使用者的租车体验。
多数民众期待的防雨棚,在设计师的笔下也呈现出易安装、适应广泛的特点。他们按照现行自行车架的规格画了装置草图,以“可拆卸”、“模数化”(标准化的一种形式,以通用性为目的)、“季节性使用”为设计思路。弧形遮挡的防雨棚样式简洁大方,且完全可以在现有条件下附加安置。
而为了让民众在街头一眼就能看到自行车停靠站,设计师们构想出以红色的“B”作为“北京自行车”(Beijing Bicycle)的logo。在每个站点安放一根细高的柱子,上端为透明材质,各面均镶嵌标识“B”。到了夜间将上端通电,高处的红色光亮不但清晰指示自行车所在位置,更有如温馨的灯笼般,起到夜景照明的作用。
除了单纯的租借服务,设计师们还希望将信息亭与便民设施相整合。雨衣、雨伞、充气、贩卖……哪怕并非为了租借自行车的人,也可在此处获取所需帮助。他们甚至还进一步对自行车出行体验加以展望,提出通过“优化自行车道路系统,提倡步行城市,完善暴雨收集处理系统”等举措,营造更加适宜的骑行环境。
在他们的展望草图中,与景观相结合的“生态车棚”,上面是雨棚、花架,背面是休息座椅,旁边则是郁郁葱葱的街角公园。若自行车站点与住宅小区或公园的运动场地相结合,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车棚之间的广场也可用作市民活动的羽毛球场。而“太阳能混合动力车”、“太阳能源的信息设备”、“使用自清洁材料降低维修消耗”等,依然是设计师们期待和关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