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健打造都市共享社区:新型四合院 低耗可循环
一直向往田园梦
“我其实从一开始就对工业文明不感兴趣,才17岁,还是个孩子。首先肯定先想到的是吃饱饭,而且国企的惯性太大了,不像现在公务员辞职都是常事,那时候有铁饭碗不可能扔了。”
从一名工人到一名管理者,牛健在工厂里呆了十多年,直到34岁,他开始“思考人生”。“人一过而立之年,就会开始思索,想弄明白自己要什么,到四十岁就不惑了嘛,所以那一段时间开始下决心做出点变化。”
利用周末时间,牛健开始慢慢“下海”经商,他能想到的、也是唯一感兴趣的还是摆弄花草。从海南订花、从广州买花盆、从东北找土,物流不发达,他需要从鲁西南小城跑到省会济南去提货。没有温室,把客厅清空自己建。等植物一扎根,就拿到花卉市场去卖。“第一年,很成功,一年挣了有3000块钱吧,那时候,我的工资,一年大概1000块钱。”
到1999年,37岁的牛健决定从工厂辞职,彻底下海。“当时想法很美好,随自己的心去生活,喜欢什么就做什么。结果却是……一下干砸了。”
现实的骨感,让牛健觉得四线城市不足以支撑自己的梦想,他决定来北京。2001年,牛健开始与农展馆合作,2005年又开始在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从事阳台绿化研究。“这些年来,我从卖花、阳台绿化到屋顶种菜,涉及的面越来越广,最终落实到推广生活方式的转变,就是现在做的可持续生活实验室。”
新型四合院讲究互动共享
已经进入“2.0时代”的实验室,现在已经能容纳3个家庭共十多个人居住。不定期地,牛健会邀请公益组织的志愿者来实验室进行体验。
二期实验室的特点在向小型社区过渡,房屋的设计几乎是最大限度地压缩私人空间,而提倡空间共享。私人空间很小,只有12平方米,仅包含卧室和卫浴,其他餐厅、厨房、客厅都是3个家庭共享。“我们这边一共才100平方米出头,却能容下三个家庭。”
因为空间共享,实验家庭多了很多互动。以最简单的“吃”为例,会做饭的自告奋勇开始按人数规划食材数量、菜品主食搭配,不擅长做饭的就负责择菜、收拾、打扫。“现在很多人怀念四合院、筒子楼,其实就是怀念那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时候,大家都抢一个水龙头,你不得不跟别人交流。现在,每家都有好几个水龙头,门关起来,交流没了。”
牛健觉得,现在很多社会问题——比如环保、能源、养老、治安——都能通过生活方式的转变而得到解决,“其实我们过好生活,就能解决这些问题,甚至不需要政府帮忙”。
以治安举例,“以前住四合院,邻里之间都认识,那就是一个防御体系,有陌生人进来,大家都会警惕,小偷进去的时候是不是要掂量一下?现在为什么盗窃会变多?你家左右上下邻居都不熟悉,陌生人不被警惕,小偷觉得没有人监视他,胆子大啊。”
聊起田园梦想,已经54岁的牛健滔滔不绝。他透露,五年后的三期计划将尝试建成两个100户左右的标准化共享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