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非遗课堂将设“督学”把关质量
老北京面塑传承人杨帆的弟子刘震正为观众讲解面塑技艺。本报记者方非摄
不用备课,带着工具就来上课;没有教学计划,教到哪儿算哪儿……为了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课堂教学流于形式,今后西城区将在非遗传承课堂上配备“督学”,对授课教师的出勤、教案、效果等进行监督。
4月28日,西城区世纪传承传统文化协会成立,五十名传统手工艺人成为协会第一批会员。他们中既有国家级非遗技艺的传承人,也有掌握一技之长的普通艺人。协会将致力于动员全社会参与非遗传承与保护,集保护传统手工艺人权益、提升艺人的收入、制定技艺传习标准、提升非遗进课堂教学质量、研究行业规划等职能于一身,将成为传统手工艺人和政府之间的重要联络组织。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再生,一旦消失将是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近年来非遗保护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面对一些非遗项目濒临失传的现状,各地都先后利用学校开展地方传统文化和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即非遗项目“进校园、进课堂、进乡土教材”,形成了“校校有特色、班班有活动、人人有项目”的校园文化建设新局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但同时,由于非遗课程大多是选修课,不计入学分或成绩,任课教师甚至学校应付了事的现象屡见不鲜。某校一位选修了舞狮课程的学生告诉记者,任课教师对舞狮的很多动作并不纠正,只是进行了简单示范,理论学习更少,学生们对舞狮的印象只是“新鲜”。
北京日报 2016/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