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非遗课堂将设“督学”把关质量
然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舞狮并不是简单的杂耍游戏。中央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张延庆介绍,舞狮源于三国,盛于南北朝,是中国与西域之间文化交流的产物,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我国的舞狮分“北狮”和“南狮”,都各自有起源传说。“在非遗传承课堂上,一些必要的理论知识应该进行讲解,让学生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为了提高非遗课堂的教学质量,世纪传承传统文化协会将在由政府主导的非遗课堂上,增加一名督导。“督导会对老师讲课的情形进行评估、记录,并监督老师的出勤情况。”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任课的非遗教师每学期将填写一份四十多页的工作手册,其中包含《非遗项目进校园管理办法》,规定“本手册要在督导的监督下按实情填写。”
西城区进校园的非遗传承人告诉记者,目前学校对课堂的管理确实更为规范了。“过去上课主要靠自觉,现在根据要求要写学期教学计划、考勤表。同时每阶段都要有成绩表、演出记录、与家长沟通记录等。”
除了派出督导监督,协会还将在传承人同意的基础上协助编写教材,对授课做文字、影像方面的记录。“我们的监督和帮助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更有效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非遗保护协会的成立,既是政府管理职能转变的要求,也是西城区非遗保护事业发展的自身需求。”西城区文委非遗科科长徐晓辉介绍。西城区从2012年起开启了“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两大系列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走进社区当老师,为孩子和社区居民普及非遗技艺。西城区还连续两年举办非遗传承人公开收徒活动。
仅依靠政府的力量还远远不够。据粗略估算,7成非遗项目的保护单位不属于文化系统管辖范畴。比如,餐饮项目属于行业协会管辖;中医药项目有些归属卫计委,有些分布在高校内……要摸清其底细,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管理并不容易。“因此需要社会组织参与,共同担负起这一责任。”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外,协会还将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非遗传承与保护,尤其在保护手工艺人权益、增加传统艺人收入、制定传习标准等方面进行探索,力争成为传统手工艺人和政府之间的重要联络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