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瑞华剧照 |
提起赣剧最有代表性和开拓性的艺术家,一定会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江西省外的朋友首先想到是潘凤霞——因为她主演的赣剧电影《还魂记》《珍珠记》五六十年代风靡全国。而江西省内的观众则大多数会提到胡瑞华——因为她的声腔曾经如流行歌曲般随着电波和大量的盒式录音带回荡在赣鄱大地。二人颇有双峰并峙之势。
其实,严格地说起来,两位艺术家虽然年龄相差不是很大,但在赣剧舞台上来说,她们不是同一辈的演员。当潘凤霞如日中天的时候,胡瑞华正刚刚踏入赣剧的大门。不过,就所取得的艺术造诣来看,二位都堪称是赣剧艺术的一代宗师,两人都在各自的领域——信河派和饶河派取得了开拓性的成就。如果说潘凤霞的潘派是松间明月、石上清泉,那么胡瑞华的胡派就是贯日长虹、穿云紫燕。
莺声初试 小水花掀起巨浪
胡瑞华原名胡水花,1938年出生于饶河支流昌江边上的一个小镇上。出生时,身量瘦小的她却有着一副亮得出奇的噪子。谁也不会料到,这个女婴日后将会成为一代著名的赣剧表演艺术家。幼年时的小水花从来就不会浪费上天赐给她的好噪子,整天依依呀呀地唱,有时也会和着爱拉胡琴的父亲的琴声唱上几句饶河调。不过,尽管外祖父家是赣剧世家,外祖父有事没事地也教小水花唱几段《三司会审》,但饱尝唱戏艰辛的长辈们,谁也没有想过让小水花继承他们的衣钵。或许是上天要把这个女孩子固执地塞给赣剧,不管家人怎样回避,小水花还是从村里一次请戏班演戏过后,萌发了强烈的要学演戏的欲望。
磨过了母亲出于对女儿疼爱的阻挠,丢下一句“演戏我也不会丢下弟弟妹妹不管”的承诺,1953年,小水花进入饶河戏班学戏,第二年又进入到刚成立的鄱阳县赣剧团,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演员梦。
初到剧团,小水花非常刻苦。由于她学戏时已经15岁了,错过了最佳的学戏年龄,这意味着她要想唱出名堂,就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代价。每天清晨天不亮,她就会一个人偷偷地跑到县城的新桥附近,对着东湖喊噪子。那时东湖一带是乱坟岗,一般人很少到那里去,但憋着一股劲要唱好戏的小水花丝毫也不害怕,总是用她那嘹亮的噪子和百鸟对歌,随朝霞起舞。这一年的大年三十,她是在剧团里度过的,原因很简单:怕一回去家里就不让再出来了。
1954年,一场大洪水席卷了赣东北大地。这年的冬天,鄱阳、乐平、余干、万年等地的数万民工齐聚鄱阳县城,打响了水利冬修的大会战,修筑饶河联圩。当时,经历了几乎解散命运的剧团也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在紧张而又简单地筹备后,剧团最终恢复了正常的演出。第一场戏演下来,竟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不巧的是,几天后,剧团驮梁旦奉命进省城汇报演出去了,剧团本来旦角演员就少,这下更是捉襟见肘了。情急之下,老师傅们决定把小水花推到前台。打炮戏是她向外祖父学的《三司会审》。从来就不知道什么叫害怕的小水花,这回心里有些忐忑不安了。她把心一横,一句“来至在都察院用目观望——”冲口而出,立刻在观众中炸了锅:哇,这噪子,能耕山呢。赣剧观众看戏看到兴味盎然处,不像京剧观众那么斯文,鼓掌叫好,而是一阵“咦呵呵——”,跟着就是打浪,掀起的人浪一阵高过一阵。小水花甫一登台,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紧跟着问题就来了,由于她学戏晚,根本就不会几出戏,可是观众却非点她不可。怎么办?总不能老是唱《三司会审》啊!情急之下,剧团的老演员每天晚上演完戏后,在冰冷的月光下给小水花说戏,现排现演。小水花在这种情形下,竟然表现出她过人的天分,硬是在一个月内连续上演了《七姐下凡》、《嫦娥奔月》、《白蛇传》等五六出大戏。观众们从此记住了一个叫胡水花的有着一条铁打的噪子的赣剧小花旦。等剧团驮梁旦从省城再回来时,观众已经非胡水花的戏不看了。就这样,小水花凭着一条天赋的好噪子一下子红遍了赣东北。
Go to Forum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