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红楼
从箭杆胡同20号出来,往北走十几分钟,就能看到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地标:北大红楼。
图为北大红楼。(图片来自网络) |
这座西洋古典风格建筑,因其主体由红砖砌成而得名。1918年大楼落成伊始,北大文科、图书馆、校部就搬进了这里,从此与新文化运动、中国的历史走向息息相关。
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馆长郭俊英介绍说,红楼如今是全国唯一一家收藏、展示、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历史的旧址类博物馆,也是第一个陈列展示陈独秀专题展览的博物馆。
为突出旧址特色,红楼内保持原有格局,营造出五四时代的氛围。纪念馆目前有图书馆主任室、第二阅览室、登录室、第十四书库,以及新潮杂志社和学生大教室等陈列,还原出当年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在这里工作,胡适、鲁迅在这里上课的环境。
走进大楼,右手第一间陈列室就是陈独秀的专题展,里面摆放着他的全身雕像,各类手稿、刊物、书法、老照片、老物件……甚至还有他被捕后的口供记录。
纪念馆新文化运动研究室副主任秦素银指出,陈独秀执掌北大文科后,不仅引入《新青年》的重要作者,还促使北大原有的革新力量如钱玄同、沈尹默、陶孟和等人成为杂志作者,“实现了新文化力量的大结集,从此新文化运动形成了集团性力量”。
在红楼外的一个180平方米平房内,《新时代的先声——新文化运动陈列》通过各期《新青年》、同人交往的书信手稿等176件实物和67张图片,全面展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
北大红楼既是新文化运动中心,也是五四运动的发祥地。1919年5月4日,北大等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从红楼北侧的民主广场出发,举行反帝爱国群众大游行,推动了中国历史进程。
欧阳哲生指出,新文化运动给五四运动做了一个铺垫,它对国家、民族、文化一系列问题的深入探讨,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和人员上的动员。“没有新文化运动,就没有五四运动”。
就在五四运动前夕,陈独秀发表著名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表明拥护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的坚定立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谈到新文化运动留下的遗产,欧阳哲生表示,新文化运动对于民主和科学的发现,对于它们的价值的确认,是最重要的贡献。“我们如今仍然处在以科学和民主为核心的现代化进程当中”。
1920年2月,陈独秀为避免北京军阀政府的迫害,离京赴沪,同时《新青年》编辑部也随迁上海。
Go to Forum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