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Reading
Listening
Translation
Writing
Vocabulary
Forum
Home > Learning English > Translation Tips
黄友义:最好的翻译是中西搭档组合

        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8月10日在京开幕。来自中国、英国、美国、德国等国家的30多位汉学家、翻译家参加会议。以下是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黄友义在研讨会上的演讲。

图为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黄友义
图为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黄友义

        当今,外国人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了解中国,其中一个标志就是大量中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外文,在国外出版。在座的汉学家成为了中国文学外译从而得以传播的桥梁。

        我们面对的一个现实是,外国人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想深入地了解中国,所以中国文学的对外翻译任务也比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繁重。

        我最近请教一位研究美国文学的中国学者,还有没有重要的美国文学作品没有翻译成中文,有没有知名的美国文学家还没有介绍给中国读者。得到的回答是几乎没有。相反,中国文学的对外翻译之路还很漫长。这里固然有中国曾经闭关锁国的原因,也有中国和西方文学交流曾经一度中断的因素,也还有一些西方读者,特别是美国读者习惯阅读英文原著,而不太青睐外国译作的缘故。但是,一个重要原因是世界上缺乏一支强大的中译外的文学翻译队伍。

        翻译界都知道,相对时政、经济、科技类文献,文学作品的翻译难度大,对译者水平要求高。如果对所翻译的外国作品的语言,特别是文化背景没有深入的了解和相当深入的生活经历,自己母语缺乏文学造诣,很难把握翻译这项任务。我们也都知道,把母语翻译成外语远比把外语翻译成母语要难。因此,把外语翻译成母语才是职业翻译的本职任务。可是,面对茫茫大千世界,多少年来汉学家可谓凤毛麟角。这样,中国文学的外译和出版就曾经一度落到了中国人头上,中国译者明明知道任务艰巨,但在那种情况下,也只能勉为其难,义无反顾又惶惶不安地从事中译外。一大批中国文学作品,从古典名著到当代创作,被中国译者呈现给了国外读者。

        如今,就文学作品的翻译而言,这种情况已经根本改变,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家的作品被外国译者选中,翻译成外国文字,在国外发表。

这种情况已经远远超过中国译者的作品。这是文学传播的进步。我们高兴地看到在座的汉学家都有众多作品在世界各国出版发行,我们向你们衷心地祝贺和真诚地致意。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对那些敢于迎着重重困难,默默无闻地从事中译外的中国同行们表示敬意。

        其实,汉学家人数少也是不难理解的。首先,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就不多。即使在今天,不少人说世界上出现了所谓的学习汉语热,但是学汉语的外国人远没有学习英语的中国人数多。学汉语的人数少,有许多概念上和现实的原因。会英语可以走遍世界;会法语、西语不仅在欧洲可以交流,就是亚非拉也有市场;会阿拉伯语,可以在22个国家畅通无阻;会俄语,至少还能在东欧和中亚地区与人交谈。然而,多少年来,汉语为官方语言的只有中国和新加坡两个国家,除了亚洲一些地区,汉语只能在唐人街流通。

        其次,学习汉语的人员当中不是都能成为汉学家的。学会汉语,可以从事外交,也可以做生意。那些工作往往对语言的要求相对宽容一些。文学翻译则不然。要想翻译好中国文学,除去文学本身,对中国的哲学、历史、艺术、民族、民俗和方言都需要有较深的研究。如果说,一般情况下,翻译是不同国家人们交往的媒介,那么文学翻译,就是人类心灵沟通的工具。

        既然文学翻译难度这么大,要求这么高,怎么才能做好呢?恐怕每一位翻译都有自己的体会。根据我个人从事翻译得到的一条重要启示,就是最好组成一个包括本国人和外国人的翻译搭档。中国最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杨宪益成就卓著,原因之一是他和他的英国夫人组成了最佳拍档。我记得他夫人戴乃迭曾经讲过,他们在翻译民族文学《阿诗玛》时,她把阿诗玛的名字没有按照一般翻译规律写成汉语拼音Ashima,因为这样英国人读起来拗口,不方便,会影响对故事内容的欣赏。她改成了Ashma。别看一个字母之差,如果不是一个英语为母语的翻译,很难想到这一点。想不到,就必然影响读者欣赏作品了。

        事实上,中国自己出版的四大名著无一不是中国人和外国人共同完成的。《西游记》的翻译是英国汉学家詹纳尔,但是他每完成一章,都由擅长中译外的汤伯文先生核定。《水浒传》是长期在中国生活的美国人沙博理翻译的,但也是在汤伯文先生的配合下,才完成全书翻译和出版工作的。《三国演义》的译者是美国汉学家罗穆士,他研究《三国》,上课讲授的课程也是围绕《三国》,是研究《三国》的专家。

        即使如此,他的翻译也得到了一位中国老翻译的帮助。

        我的体会是,对于中国译者,与外国翻译或者编辑合作,不仅是一个较好的工作流程,更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我曾经多次跟外国译者或者编辑合作,完成过两卷本的《中国获奖小说选》英文版的翻译和出版,去年又参与了《21世纪中国当代文学书库》八卷当中两卷的翻译和核定。其中一卷是几位作者写作的涉及当今人们情感生活的作品。编辑给这本书定的书名是《有些人你不必等――情感生活卷》。一开始,把情感翻译成,但是外国编辑,同时也是一位译者,和我反复阅读和品味作品,我们发现所收集的故事不都是讲爱情的,更多的是写了爱情的破裂。翻译成不全面,翻译成过于直白,缺乏文学色彩,也不合适。最后,我们确定用longing这个词,不管婚姻成功或者破裂,这个词反映了人们对情感生活的一种期盼。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翻译不是一个简单的字对字的转换,而是一种以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为背景的跨文化交流,看似是在翻译文字,实质上是在翻译文化。我们所从事的翻译和编辑工作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的传播过程。也是我们努力把握作者原意和向外国同行学习的难得过程。这种工作虽然难度大,但是其乐无穷。

        (来源: 中国网,新浪网)

Print E-mail Bookmark and Share

Go to Forum >>0 Comments

No comments.

Add your comments...

  • User Name Required
  • Your Comment
  • Racist, abusive and off-topic comments may be removed by the moderator.
热点词库
Chinglish Cor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