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宇婷也是一个“低龄”留学的学生,她初中毕业后就去了加拿大温哥华学习,现在即将大学毕业。与白梦乔对于“低龄”留学的乐观态度不同,洪宇婷向记者表达了她的担忧。
洪宇婷认为,“低龄”留学生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问题。虽然大家在国内也学英语,但毕竟不够系统也不够“地道”,因此会形成交流上的阻碍,造成了学业和生活上的诸多不便。
洪宇婷说,到国外留学的学生中一部分是家里有些钱的,这些人在国内基本上成绩一般,想要逃避国内的升学压力。但出国后因为语言和心态问题,许多人大学读了一半就读不下去了,每天挥霍父母的钱财,四处享乐,到最后买一纸假文凭糊弄了事。还有一部分学生则是打定主意想要移民,后来发现希望不大就彻底“黑”在了这边,或者离开学校,和当地居民假结婚以骗取身份。
洪宇婷表示,从她自己接触的低龄留学生群体中,能够拥有足够坚定的心智,对玩乐诱惑视而不见,最终顺利完成学业或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并不多见。
王立光于2009年秋季将16岁的儿子送到了英国读高中,现在却有些后悔将孩子那么小就送到国外留学。他说,孩子每年在英国的花费大约40万人民币,对自己这样的工薪家庭来说,是个巨大的压力。另外,由于孩子远在国外,不知道孩子每天是不是真的在用功学习,非常担心孩子会学坏。去年圣诞节,儿子放假回来时做过一套国内高二学生的数学试题,结果却不及格。
专家建议:“低龄”留学应三思而后行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崔永平认为,三大因素助推了“低龄”留学潮的形成。一方面,高校扩招后部分毕业生就业压力骤然增大,许多家长和学生缺乏安全感继而选择出国留学这一“捷径”。另一方面,国外教育机构近年来一直宣传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成果,这恰恰是目前国内基础教育的“短板”。第三,还有一些家长“攀比”的心理在作祟,这也是形成“低龄”留学潮的重要原因之一。
崔永平说,其实国内很多家长对国外的教育模式和生活方式并不十分了解,也没有进行过实地考察,只是看着周围一些人将孩子送出国,担心自己不送会“落面子”或者孩子将来埋怨自己,因此,不管自己会承受多大的经济压力,也不管孩子是否适合留学,都想方设法送孩子留学。
崔永平表示,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时就到了异国他乡,当地的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必然会对其心理形成巨大冲击。“一个自小生活在中国这样一个约束力较强的国家的孩子,一旦到了一个极度开放、自由的国度,在失去父母呵护与指引的情况下,加上自理能力、自制力和学习力较弱等因素影响,很难达到出国留学的真正目的,甚至容易从心理上‘垮掉’,这种‘垮’对低龄留学生的发展极其危险。”
专家建议,在送孩子出国留学前,家长与孩子都应进行一番细致的考量与心理建设。家长应综合考虑孩子的个人心理素质、环境适应能力、语言能力等,确定孩子是否适合低龄留学海外,也要与孩子进行平等交流,尊重孩子的选择。同时,家长本身的心理建设也十分重要,一定要保持平和心态,并对留学的相关事宜进行充分了解,做好充足准备,送孩子留学不能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攀比”心理。
(来源:新华网)
|
Go to Forum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