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乘国际技术转移之势 建全球科技创新之城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创新国际化深入发展,全球技术创新竞争日益激烈,“第三次工业革命”呼之欲出,国际技术转移作为带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纽带,已经成为推动全球化创新的重要引擎。我国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多元化、大规模、跨境的国际技术转移,既是提升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也是加速我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途径。

在12日的中关村论坛年会海淀专场上,围绕区域创新发展、创新政策制定、全球创新商业模式研究、大数据云平台、国际技术转移战略和互联网金融等话题,一场探讨乘国际技术转移之势、建全球科技创新之城实现路径的讨论在来自中国以及美国、法国等海内外研究机构和政府专家之间展开。

2012年3月,北京市科委与海淀区政府签署共建协议,在北京中关村西区共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该中心作为首都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发力点,定位于打造国际技术转移的标志性区域,未来将成为链接全球创新资源与跨国技术转移的重要枢纽。截至目前,该中心已经吸引了49家来自美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葡萄牙等国家的国际知名技术转移机构入驻,成功举办了60多场形式丰富的对接会,服务了上千家企业,促成了生物医药、新材料、农业、节能环保等领域的一大批国际技术转移项目。

2013年4月,科技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的意见》,进一步深化在中关村西区的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建设。科技部、北京市和海淀区将聚焦资源,加快实施“载体建设”、“改革推进”、“服务提升”三大工程,共同将中关村西区打造成为技术转移机制完善的探索区、商业模式创新的加速区、技术成果转化的加速区、区域创新合作的核心区。到2020年,集聚区将实现全球创新资源的高度凝聚、科技创新活力的充分释放、市场对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成为中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标杆。

近年来,包括国际技术转移服务在内的科技服务业在海淀发展迅速。截至目前,海淀区科技服务业企业超过1200家,2012年实现总收入2200亿元,初步形成了成果转移转化、科技金融等在内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根据《海淀区科技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到2015年,海淀区科技服务业总收入将达到3000亿元,实现增加值600亿元。

具有丰富创新资源、旺盛市场需求及良好政策支持优势的海淀,将在更好地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乘着国际技术转移的紧迫势头,一座创新之城正在逐渐崛起。

海淀将加快完善国际技术转移的服务体系和软环境

孟景伟 海淀区副区长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理委员会主任

增量创新和突破性创新同样重要

郭霈德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国际关系与太平洋研究学院院长 高通公司通信与科技政策讲席教授

谈到“创新”一词,我们所说的往往指的是两种创新体系中的两种不同层次的创新。一种是由新知识带来的新产品、新技术等突破性创新,比如半导体技术、基因排序等技术的创新。

还有一种影响力更大的创新,那就是增量创新、过程创新。以汽车产业为例,50多年前,汽车还使用最基本的技术在马路上开动,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演进和发展,不断提高燃油效率,质量也比以前更可靠、更安全,汽车才逐渐被全世界的人所接受。

与汽车一样,生活中的大部分创新其实都基于对过去产品的改善。而这种增量创新,对知识产权保障等体制性保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当前世界经历着第三次工业革命。举个例子,3D打印机让新公司进入行业的门槛降低,以往配钥匙都需要去专门的店里配,而现在,有一些精细的小型机器可以让普通人随意在家里配钥匙。在3D打印等技术的发展中,草根、底层创业者的创业成本逐渐降低,整个社会发展的成本降低、效率提升。而所有这些,都需要建立在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移上。

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分工的重要成员。因此对于中国的技术领导人来说,加入这样一个技术分享体系中十分重要。我曾经在政府部门供职,在任何政府和国家,推进国际技术转移都很艰难,因为技术转移的本质是让技术人才彼此之间分享商业秘密。如何让这些懂技术的人彼此之间互相了解,知道谁是某领域权威的知识人才,然后才能放心地把自己的秘密分享给对方,这是解决技术转移问题的一个关键难题。

北京日报     2013/09/13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