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硅谷”活力迸发 创新文化助中关村前行
当一张崭新的营业执照送到刘慧手上时,她抑制住内心的激动,面露淡淡的微笑。刘慧是北京农学院食品学院的教授,对这一张营业执照,她等待了太久。她知道,从此以后身为教授的她可以名正言顺地办起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大展拳脚。今年初,本市颁布了力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京校十条”,正是这项鼓励创业的政策,使刘慧夙愿得偿。
在中国,在北京,有这样一方热土,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不怕挫折,执着创业——多年积淀而成的宝贵创新文化,激励和助力众多创业者砥砺前行、勇攀高峰。在这里,每天都涌动着澎湃的创业激情,上演着精彩的创业故事。众多创业者、技术人员和普通员工,正勠力同心、夙兴夜寐,以昂扬姿态领航中国的科技创新,并努力早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这一方热土就是——中关村!
抢占技术高点
“中国人能做出万能芯片?我不信。”10年前,在美国担任过多个集成电路重大项目负责人的刘明,被美国同行的这句话深深刺伤。他毅然回国,选择在中关村攻关研制在医疗、通信、工业控制等多个领域通用的“万能芯片”。
除了深植在脑海里产业报国的梦想,吸引刘明归国的,还有中关村具有强大吸引力的鼓励创新政策。在天工大厦的海外高端领军人才基地,他和创业团队可以享受租金、税收、贷款利息等多项优惠措施。经过一个个夜以继日的奋斗日子,2014年6月,刘明的京微雅格公司制造出全国首张自主研发的高性能万能芯片,抢占了国内该行业的技术制高点。现在,他率领的团队正继续研发性能更佳的万能芯片,向国际技术制高点发起冲击。
京微雅格享受的只是中关村众多鼓励创新措施中的一小部分。近年来,随着“1+6”政策、“新四条”、“京校十条”等先行先试政策的实施,中关村鼓励创新、助推科研成果转化的制度和政策日益完善。
中关村创业者正在抢占多个行业的技术制高点。中关村企业在第四代移动通信和移动互联网、高端液晶显示、集成电路制造先进装备和工艺、北斗导航应用等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重大突破。2013年,中关村技术成交额约占全国四成,近80%输出到京外地区,大量高端、前沿原始创新技术在外地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