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硅谷”活力迸发 创新文化助中关村前行
坚持不断创业
1968年出生的刘寰青,今年46岁。和很多大学同学身居机关或国企的安稳职位不同,刘寰青每天最常出入的地方,是位于中关村的满眼尽是年轻创业者的车库咖啡。几天前,他最新的创业项目——3D口袋博物馆刚刚为世界知名拍卖行佳士得做了试用样品。在此之前,他经历过一次成功的和三次失败的创业,这已是他的第5次创业了。
1994年,刘寰青开始第一次创业,赚到了一百万元。然而,第二次、第三次创业,刘寰青都落败了,初次创业时赚到的钱也赔了个精光。“至穷不过讨饭,不死总要出头。”他始终坚持这个想法。
当被问及为什么如此执着时,他坦然回答,中关村是一片创新和创业的沃土,没谁对失败者冷嘲热讽,这让他能一次又一次重新踏上创业征程,并不断积累经验、锻炼能力,直抵实现梦想的彼岸。
刘寰青只是中关村众多多次创业者中的一名。中关村管委会发布的创业发展报告显示,近四成中关村创业者有多次创业经历,毫不气馁、屡败屡战是其共同的精神特质。
“我要逐梦,我要创造,我要有意义地冒险,我要有挑战的人生。”100年前,美国《企业家》杂志的发刊词,成为全球创业者无数次提及的名言。
中关村的创业者也完全拥有这种激情。不甘于一眼望得到底的平淡人生,渴望通过创业实现自我价值——这是中关村所有执着创业者的共同特点,也成了中关村一种特有的创业文化。
潮涌创新文化
8月16日,麻省理工学院一批前沿创业团队,将与车库咖啡进行联合项目路演;今年5月,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最权威学者之一、谷歌深度学习团队创始人吴恩达宣布加盟中关村的百度公司;来自上海、广州等地的投资人,频频出现在中关村大大小小的创业咖啡馆中。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三分之一的创业投资都投向了中关村。
“北京的创业生态系统,令波士顿和西雅图黯然失色。”在走访了中关村的几个孵化器后,著名创新大师、斯坦福大学教授史蒂夫·布兰科说。“北京对年轻人有种魔力。”《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更是做出了这种直白的评价。
中关村为何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没有一个高新区能够完全复制中关村。”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如是说。之所以敢下这个判断,除了中关村冠绝全国的高校、人才和技术等资源外,更因为中关村潮涌着独一无二的创新文化。在这里,没有败者,只有勇者;没有风险,只有机遇;没有退缩,只有前行。一个个不甘平庸、敢于创新的分子热烈涌动、聚集,形成了独特的创新文化。
“为啥从老家来北京创业?没啥特别的,就是觉得要创业就要来中关村。”在车库咖啡,一位从江苏老家辞职来京的创业者对记者说。
中关村的创新文化,像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魔力,强烈吸引着各方创业人才和各种创新要素。这种文化也让这座“中国的硅谷”活力迸发,不断创新,不断超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