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的“呐喊春晚”

打工者的呐喊

打工春晚的演员名单里,很多像张峰这样的演员是本届打工春晚的总导演许多到深圳同工友组织交流并进行节目选拔时看上的,一头略显杂乱的长头发让许多看起来跟一般的工人不太一样,事实上的确如此,他并非生产线上的一线工人,而是北京工友之家的一名专职社会工作者。

最近半年,许多的主要工作就是打造2015打工春晚,作为总导演,工作并不轻松,他从2014年9月就开始为新一年的打工春晚忙碌,2015年1月7日当记者在北京工友之家所在地皮村见到他时,他正处在晚会筹备最忙的阶段,距离节目录制不到一个月,“一些节目还没最终定下来”。

许多在这场特别的晚会筹备中,除了统筹全局,自己还创作参演了小品《团结就是力量》,讲的是广州大学城2014年8月环卫工人维权事件,他说:“打工春晚还是想对一年内中国工人群体的发展有一个回顾,讲真实的工人生活,希望对这一年的工人活动做一个反思。”

“用歌声呐喊,以文艺维权”,这是当年新工人艺术团成立初始就定下的宗旨,在许多看来,这个宗旨意味着“用歌声呐喊出工人的声音和委屈,以及对现实的反思,首先应该发声才能更好地为工友维权。”而越来越红火的打工春晚无疑是一个面向更多观众和群体的良好平台,足以发出够大的声音,让社会管理者和普通民众都能听到。回顾打工春晚这四年,许多觉得社会正在发生着变化。

即便受到多方帮助,这台晚会的成本还是尽量在压缩,许多介绍说:“我们总共花了10万元左右,主要是用来支付外地演员的来回路费和在京食宿,其他的支出尽量压缩,就连化妆师,也是请来的志愿者。10万成本中的7万元是通过网络众筹获得,另有3万元是依靠一些社会基金会赞助。”

一台晚会,10万元的成本,可能还不及电视台春晚一位明星身着的华丽裙子值钱,不过对于许多和广大打工者们来说,意义自然完全不同。许多从这些演员的身上,仿佛看到自己从家乡来到北京经历的梦想演变。

1999年,从浙江海宁怀揣音乐梦来到北京的许多在地下通道里卖唱,几年下来,明星梦并未实现,反而是机缘巧合下,他自己改变了自己的人生。2002年,许多同王德志、孙恒等人结识,几个“文艺青年”志同道合,决定将自己的文艺理想同工人权益事业结合, “打工青年艺术团”(后改名为新工人艺术团)和“北京工友之家”在当年成立注册。

与许多的经历类似,王德志和孙恒都是因各自的“文化追求”来到北京的。1995年,18岁的王德志揣着从家里偷出来的700元钱,从内蒙古坐火车来到北京,他梦想着能在央视春晚上说相声,他可能没想到20年后他真的站在另一台春晚上说着自己创作的相声。孙恒在1998年来到北京,他原本在河南做音乐教师,因为觉得自己的授课方式不能适应当时的教育体制,背着吉他北上进京。

作为北漂,他们开始一起参加演出活动,有一次去建筑工地为建筑工人们演出时,倍受感触,从此开始了他们为工友写歌唱歌的生活。

2005年,拿着出唱片的7.5万元版税,他们在北京朝阳区城乡结合部的皮村租下一块场地,以此为根据地发展壮大,到2015年北京工友之家已有超过100名的专职人员。在这个距离首都机场不远总是有飞机飞过天空的村庄里,许多他们建起了打工子弟学校、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图书馆、爱心超市,办起了打工者自己的艺术节,还在周边区县建立了自己的农园。

皮村实验

打工春晚的录制现场朝阳区9剧场位于北京高楼林立的CBD地区,与北京工友之家大本营,同处朝阳区的皮村直线距离仅有15公里。然而皮村却是一个典型的依托低端产业发展起来的城乡结合部村镇。

目前皮村大约有2万人口,大多数都是外地来京务工人员,在皮村大大小小的家具建材作坊里打工,一条繁华的商业街为这些打工者提供基本的衣食住行娱乐服务,商业街之外几乎全是砖砌的两层小楼,住着说各种口音的打工者。

2005年孙恒、许多他们找到这里的时候,用第一张唱片《天下打工是一家》的版税租下村原公立小学的旧址,经过他们和志愿者的努力,同心实验学校这所打工子弟校成立,很快在皮村的一座院子里,工友活动中心成立,图书馆、博物馆、剧场也一间一间的建立起来。

到现在,每天晚上活动中心都会聚集许多在皮村打工的年轻人,他们可以在爱心超市里挑选廉价的服装,这些服装都是通过募捐得来,且质量合格,另外定期更新的图书馆也可以向工友免费出借图书。节假日在工友之家活动中心大院里,工友之家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文艺活动,每年都会举行新工人艺术节,大家聚在一起唱自己写的歌。唱歌无疑是工友们最喜欢的文艺形式,每周六在简易的剧场里,工友之家的员工李向阳会组织工友们唱KTV。

31岁的他在打工春晚上唱歌跳舞一人出演了多个节目,可谓是皮村最著名的文艺明星。他在工友之家工作有两年多了,这是他2007年高中毕业从老家甘肃白银来北京后干的最长的一份工作。北京足够大,他干过保安、服务员、快递员、工厂临时工等,甚至在一些民间艺术团里当过演员,但他说那都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直到来到工友之家,他开始觉得生活很快乐,在KTV活动中,作为组织者的他总是在热场演唱时故意出些状况,能迅速调动起大家快乐的情绪。

同样是工友之家的专职员工,28岁的王博展现出跟李向阳完全不同的气质。2012年大学毕业后,学计算机的他选择了社工这个职业,2013年一年他在中国各地的十家不同领域的民间组织做志愿者,北京工友之家曾是其中一站,经过一年多的“游历”之后,他回到北京,选择留在这里工作,同时也成了同心实验学校一名老师,教孩子们社会课和体育课。

比较起北京工友之家跟别的组织最大的不同,他说:“我们本身就都是打工者中的一员,所以我们不是来解救农民工,而是和大家在一起,用自助的方式从内向外去寻找解决的办法。”正因如此,许多、李向阳、王博他们将皮村的工友们很好的团结在一起,除了享受文化活动之外,也通过法律援助、集体协商等方式维护他们工作和生活中具体的权利。

王博谈到打工者在城市遭受的歧视,除了工资待遇和用工环境等方面,其实还体现在享用文化和教育的权利方面。在记者采访王博时,很多孩子大声和他打招呼,呼喊他的外号,王博说:“你看他们很快乐,但是小学六年级毕业之后,他们不得不面临在北京无书可读的局面。”

同样的,一旦离开皮村这块“试验田”,农民工能去哪里找一处专为工友开设的KTV场所呢?张峰告诉记者在深圳富士康庞大的厂区周边,有很多特殊的KTV,就像一个个电话亭一样,进去以后投一元硬币,然后就拿着话筒在封闭的狭小空间里自己唱完整首歌。这种KTV十分流行,能反映工人们对文化消费的渴求,但张峰说:“我很不喜欢这种形式,没有交流,没有互动,就跟工人平时工作的状态一样。”

张峰和他的乐队成员此次来北京参加打工春晚,也专程去了皮村的文化活动中心感受了一下,他们都觉得“皮村是个好地方”。很多时候,在皮村进行着的文艺活动会用一种软化又快乐的方式,潜移默化的改变参与其中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说,皮村无疑正在进行一场社会发展的实验。图/文魏尧

中国网     2015/02/03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