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平城:机动车禁行回归“步行城”
8月24日,宛平城街道,仿古设计的沿街铺面。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吴江
发现“北京西岸”系列报道之三
作为“七七事变”的历史见证,宛平城是京南一个响亮的名字。这座修建于明末崇祯时期、曾用于抵御李自成的卫城,坐落于丰台永定河东岸,行过卢沟桥即可抵临。
时光越过近400个年头,宛平城从经济形态到环境现况等,面临整体转型提升。近日,新京报记者从丰台规划分局获悉,宛平城及其周边地区改造提升行动计划已经制定完成,古城内产业升级、环境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等十余项工作任务即将进入启动实施阶段。
古城里的百年老宅
“七七事变”留下的一排弹孔,还在宛平城的城墙上。截至目前,城内有4462名常住居民,每日和这座379岁古城共度时光。
由于建设之后长期用于屯兵,宛平城内没有一般县城的大街小巷、市场、钟鼓楼等。进入城门,一条东西走向的城内街全长640米,城池南北长320米。整个老城呈现一个规整的长方形状。
64岁的宛平人崔桂忱,自小便在古城里生活。她家的老宅坐落在城内街8号,是一座老平房。“房子是姥姥留下来的,至今已经有快100年历史了。”
这样的一、二百年老宅,在宛平城内并不稀有,它们大都“挤”在胡同的枝杈里。这些胡同几乎都容不下一人张开手臂,有的只勉强容人通过。进入胡同,一层、两层老宅的灰色砖墙随处可见,电缆在空中交错凌乱。到了黄昏,锅碗瓢盆的生活音调,便自家家户户飘出。
目前,宛平城内约有400个院落,其中六成住着老居民。与此同时,作为古时商旅必经之地,宛平城周边也如北京众多城乡接合部一样,聚集了大量制造、批发、物流的小产业,大量外来流动人口在此租住。
古城内相对陈旧的生活方式,多年来未得以改善。据宛平城内多位老居民介绍,城内存在环境较脏乱、供电不稳定等问题。此外,院内没有上下水的卫生设施,甚至洗澡都要跑到城外。崔桂忱说,她家里取暖还一直在烧蜂窝煤。“下水有时候不太方便,进出城的路也不太顺畅。”
高密度的民宅也成为宛平城环境的“硬伤”之一。丰台规划分局曾对该区域进行过系统的现状调研和规划研究,宛平城的城内整体空间肌理和街巷格局虽然保存较好,但多年来城内院落格局和古城风貌遭到破坏,原住民现有生活条件亟须改善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