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会馆回眸
诗中“扛棺摩拳,击鼓三过”,系指台湾籍的举人抬着棺材,击着传统的进军鼓,由台湾会馆出发,到松筠庵和各省举人集会,然后到督察院呈交“上清帝书”的悲壮场面。“扛棺”表示“宁死不事倭”;“击鼓”表示有进无退的决心。
今日读此诗,犹令人热血沸腾。台湾沦于倭寇50年后,终于在1945年回归祖国怀抱。在这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台湾同胞在日军的刺刀之下,“拳拳之心,日朝京阙。不信中华赤子,永作蒙耻之人。虽已亡省,誓不亡心,一腔碧血,三升忠胆,自有洒处。”这不是唱出的“悲歌”,而是心中的“泣血”。海峡两岸一水相隔,龙的精神,中华的血脉永远相连,炎黄子孙指天发誓,四万万血肉之躯中激荡着四万万中华魂——誓统九州山河。这不是宣言书,而是昔日中国人民的行动纲领。今日虽有“台独”的妖风肆虐海隅,海峡两岸13亿血肉之躯,13亿中华魂岂能容许宝岛版图易色。这也不是宣言书,而是今日中国人民的行动纲领。看21世纪的中国,“金瓯全”!
《马关条约》换约之后,清廷派专使“办理交台”,日本驻华使馆对台湾会馆亦生觊觎之心。台湾同胞为了防止“倭人染指”会馆,将台湾会馆产权移至福建会馆名下,实行代管,巧妙地保存了自己的会馆。在台湾同胞和全国人民的心中“会馆犹存于京师”,就是台湾永远不会从祖国分割出去的象征。
寄名福建会馆名下的台湾会馆,一直是台湾旅京同胞谋求“抗倭兴复”之所。台湾地区的青年学生誓不接受日本占领军的“同化教育”,纷纷到大陆求学。北京是全国的教育中心,到京就读的台籍学生甚多。台籍学生莅京之后,多下榻台湾会馆,然后以祖籍为籍贯以福建籍为籍贯登记入学,意在表示台湾终有一天会“归宗”。
孙中山先生一直都非常关心台湾,有生之年曾四次莅台。辛亥革命前,同盟会在台湾设立机关,台湾人民对革命多方进行支援。1924年11月孙中山先生由广州抱病北上,谋求在京召开国民大会,废除不平等条约,1925年3月12日在京逝世。废除《马关条约》,台湾回归祖国怀抱是全台人民的夙愿,孙中山先生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主张是台湾同胞发自心灵深处的呐喊。在北大就读的台籍学生大多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党,先生病逝举世震惊,全体台籍学生哀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