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琳娜期待震撼力:唱不痛不痒的歌,我会不快乐
2 folks shake up the music world

 
Comment(s)打印 E-mail 北京日报  2013-04-16
调整字号大小:

Read in English

 

龚琳娜 [资料图]

龚琳娜 [资料图]

《忐忑》爆红时,许多人觉得特立独行的龚琳娜和她的“神曲”不过热闹一时,很快会烟消云散。不承想,蛇年伊始,《法海你不懂爱》《金箍棒》《爱上大笨蛋》几支新曲又把她送上了风口浪尖。而且这一次,一同被公众聚焦的还有她的洋许仙——老锣。

在国奥村的工作室,春日的暖阳透过窗户投射进来,让人舒适而放松。双双身着唐装的龚琳娜和老锣并排偎在沙发里,对我的提问如实交待。而我的问题只有一个——他们原本是什么样子的,如何相遇,又如何改变了彼此?

一 . 龚琳娜

遇到老锣之前的龚琳娜,很“正常”——条件好、成名早、科班出身、成长顺利。这个贵阳丫头从小胆儿大,人来疯,不怯场,张嘴就唱,台上比台下唱得好。她5岁登台独唱,7岁考入少年宫艺术团,12岁去过法国演出。在贵阳那个西部城市,龚琳娜绝对算是很小就见过大世面的了。“所以我很小就很清楚——长大了要唱歌。”

17岁,龚琳娜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三年后被保送入本院大学部。在学校,嗓音好,用功狠,常常五点摸黑起床练嗓,是标准的好学生。

大学毕业后,进了中央民族乐团,她是歌队副队长,有机会与大乐团合作。2000年凭借一曲《斑竹泪》获得央视“青歌赛”民族唱法专业组银奖和“观众最喜爱的歌手奖”……

在一早儿就设定好的轨道上飞奔,龚琳娜却突然怀疑自己搭错了车。

龚:“我当时特别不自信——我是汉族,是学院派,我没有民歌的根。我的根在哪里?我不想唱歌只是职业,不想千人一面。我希望我的歌是有创新力的,有震撼力的。唱不痛不痒的歌,我会不快乐。”

二 . 老锣

老锣,不是老罗。

老锣本名Robert Zollitsch,出生于德国慕尼黑。有人叫他罗伯特,也有人中西合璧地叫他罗先生。“听上去怪怪的。”不姓罗的老锣笑着说。于是去“罗”取“锣”。一来,锣是中国传统乐器的一种;二来龚的拼音“gong”在英语中意思是锣,于是一个“锣”字,便让他与妻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这是以往面对访谈的“标答”。但这一次,笑眯眯的老锣又做了点补充:“我的脾气比较倔,与人打交道比较硬,有点像锣。”

10岁学习家乡的乐器——巴伐利亚琴;11岁开始创作,即兴弹奏自己的音乐;后来先后在慕尼黑大学、柏林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学习音乐……老锣却说,自己不是在一种固定的音乐概念与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上大学时,学了许多不同的专业——数学、哲学、音乐学;跑了不同城市;合作的多是爵士音乐。

与中国音乐结缘很偶然。还有一年大学毕业时,一个专业“怪怪”的朋友——学中国数学的历史的德国女孩给老锣听了一盘中国古琴音乐的磁带。虽然听不太懂,但老锣很感兴趣。研究了一下他发现,古琴与巴伐利亚琴在弹奏上有点相似,而且中国音乐没什么人研究。于是他获得了一个很好的国家级奖学金,于1993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师从龚一,学习古琴。

来中国一个星期,他开始与中国民乐人一起玩音乐。

一个月后,他组织了自己在中国的第一支乐队“高山流水”。这支乐队中包括笙、扬琴、二胡等。在20年前的中国,这样的乐队还真是高山流水。

一年后,在乐队演出、出CD上花光了奖学金,老锣带着他的第一个中国妻子——一个蒙古族姑娘回到了欧洲。那时老锣的作品以蒙古族音乐居多。此后,他两次去西藏采风,与英国一家唱片公司合作出版了一张西藏民族音乐的CD。

锣:“人经常不愿打开眼睛看到别的东西,全世界的人都有点这样的毛病。我觉得这样不好。”

1   2   3   Next  


分享到:

Go to Forum >>0 Comment(s)

No comments.

Add your comments...

  • User Name Required
  • Your Comment
  • Enter the words you see:   
    Racist, abusive and off-topic comments may be removed by the moderator.
Send your storiesGet more from China.org.cnMobileMobileRSSRSSNewsletter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