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9月2日讯 (记者吴瑾)旨在激发大家对中国文化兴趣的“2013中国国际翻译大赛”于9月2日正式拉开帷幕。为此,中国网专访了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中国翻译协会秘书长黄友义。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中国翻译协会秘书长:黄友义 |
中国网:此次翻译比赛为何以文学为主题?
黄友义:文学最能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文学作品内容丰富,翻译文学也是最难的任务,因而能够真实反映翻译水平。
中国网:如今文学翻译市场呈现的状况如何?
黄友义:中国文学在海外的市场在莫言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是个分水岭。之前中国的文学在海外市场的受欢迎程度是分国界的。一般之前的中国文学在法国比较受欢迎,在美国不受重视,因为美国人不喜欢看翻译类的作品。而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中国的文学界群体被放大了,中国文学开始走向商业化市场,走向世界市场。
中国网:此次翻译原文的作家多以50后60后为主,选择他们的题材进行翻译当初是做了怎样的考虑?
黄友义:我们要翻译的是当代作家的作品而不是中国4,000年古典文学史的作品,因为那样就要考核翻译者的历史知识。而我们本次想考察的是人们对当代中国的认识。我们没怎么加入70后、80后的作家是因为他们的知名度还不够。当然我们也许会在之后的历届大赛中丰富体裁,扩充人选,将散文诗歌也纳入其中。
中国网:您曾说过将母语翻译成外语是一种错误的选择,既然选择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大力提倡呢?
黄友义:这是翻译界普遍认同的,将母语翻译成外语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中国情况很独特,会中文的外国人和汉学家很少,能准确将中文翻译成外文的人很少,而我们又是一个文化大国,同时我们也需要介绍自己的政治、经济,各地需要招商引资,因此培养了一大批将母语翻译成外语的人才。为了激发更多人学习汉语的兴趣,我们这次的翻译囊括了联合国的各个语种。
中国网:翻译评审将如何围绕“信、达、雅”的标准来进行评审?对参赛人员有何限制?
黄友义:我认为此次翻译大赛的重点在“信”,就是翻译者能否完整了解原文,了解中国的社会风俗。比如“上山下乡”,识字运动,改革开放等。“信”,代表了对中文的理解,好的翻译家会找母语是中文的人了解背景。外国人翻译达到“达”应该没有问题,当然对他们的最高要求还有由“达”到“雅”。
我们此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激发懂中文的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我们欢迎外国人来参加,培养更多的青年翻译家,或许会将他们获奖的作品装订成册。同时我们也欢迎中国的翻译爱好者参加,他们可以找到国外的搭档,将翻译作品经过外国人润色后,交付我们,并同署上两个人的名字。
Go to Forum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