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施会主办“《国家气候变化适应战略》解读”研讨会

 
Comment(s)打印 E-mail 中国网  2014-01-17
调整字号大小:

中国网1月17日讯 1月15日,乐施会气候变化团队举办了“《国家气候变化适应战略》解读”研讨会,与会的30多位专家学者、NGO和行业代表对2013年年底发布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以下简称战略)进行了解读和讨论,并共同探索了未来可能工作方向和合作。

1月15日,乐施会气候变化团队举办了“《国家气候变化适应战略》解读”研讨会。[中国网]

1月15日,乐施会气候变化团队举办了“《国家气候变化适应战略》解读”研讨会。[中国网]

作为这份适应战略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顾问高广生介绍了战略的背景和制定过程,并强调了它的意义:“气候变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对生态系统、社会和经济等等各个领域都会造成影响,对发展中国家来讲,适应比减缓更现实、更紧迫。”高广生指出,下一步,如何趋利避害,将适应战略落到实处非常重要。

国家气象局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评价战略“意义重大、目标明晰、任务艰巨、措施到位”。作为长期跟进政府间应对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组织和撰写的专家,巢主任梳理了IPCC五次评估报告,指出气候变化适应在科学层面得到越来越多的数据支持,引发更多国际层面的重视,并强调适应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抓手之一,应该与减缓发挥协同效应。

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马世铭老师认为战略强调能力建设,在措施方面提供了示范案例都是值得肯定的,但可以更突出适应的紧迫性。马老师强调,气候变化直接影响脆弱地区的脆弱人群,气候变化和扶贫直接相关,社区发展、合作社、农民培训、技术推广和知识传播都是非常典型的适应手段,这些是NGO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他建议下一步应该探索如何配合国务院扶贫办发布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区域发展规划,把气候变化融入到区域发展中去。另外,对适应措施的成本效益分析也是很重要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石尚柏具有丰富的在社区经验,他从政策制定和农村社区干预的角度谈了他对适应的理解,强调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应该具有引导性、补偿性和惩罚性;落实到农村社区,适应应该与产业有机结合,很多具体技术的实施也应该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农民只有具备信息、技能和态度才能形成行为和习惯的改变。

来自联合国环境署(UNEP)国际生态管理伙伴计划的付超介绍了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途径,主要包括改变行为方式、建设基础设施和改善资源管理,强调适应工作应该跨部门、多尺度,在操作性上保持灵活度,才能发挥协调增效的作用。

中国社科院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室博士郑艳提出要探索适应气候变化的中国模式,做中国特色的气候变化适应,而不是盲目学习西方的适应性管理。

专家发言结束后,参会者就适应战略的制定和下一步如何落实、适应资金来源、其他国家适应政策与中国适应战略区别,以及如何提高适应能力等问题与专家进行了讨论。

一直以来,乐施会从气候变化对贫困的影响的角度关注适应问题的解决。从2003年起,乐施会在中国内地的农村社区开展了数十个融入气候变化视角的减防灾和综合扶贫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社区适应实践。2009年起,乐施会开始同步关注气候变化政策的研究和推动,并开展了大量公众倡导和调研。乐施会气候变化团队经理王彬彬表示,乐施会希望推动关注适应的机构发挥协同作用,共同普及适应知识,推进适应战略的落实,切实帮助脆弱人群,尤其是靠天吃饭的农村社区贫困人群主动适应气候变化。

分享到:

Go to Forum >>0 Comment(s)

No comments.

Add your comments...

  • User Name Required
  • Your Comment
  • Enter the words you see:   
    Racist, abusive and off-topic comments may be removed by the moderator.
Send your storiesGet more from China.org.cnMobileMobileRSSRSSNewsletter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