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为中国智库全职工作的美国人

 
Comment(s)打印 E-mail 中国网  2014-08-07
调整字号大小:

Read in English

 欧永鸣现任职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他是第一个在中国智库全职工作的美国人。[中国网 李小华 摄]

       中国网8月7日讯 (记者 张露露)对一年前的欧永鸣(Samuel Thomas Overholt)来说,他没想过自己会进入智库工作。而如今,他已成为第一个在中国智库全职工作的美国人。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于今年1月发布的《全球智库发展报告2013》显示,中国的智库数量目前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但和人员结构高度国际化的美国智库相比,中国智库却鲜有外国雇员的身影。

       今年29岁的欧永鸣三年前来到中国,参加南京大学和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联合研究生培养项目的学习。今年一月毕业后,他正式进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成为第一个在中国智库全职工作的美国人。

       “我当时并没有专门计划这件事,应该说,是这个工作找到了我。我的工作很有趣,同时也符合我的专业,所以我就一直做了下来。”他说。

       欧永鸣的工作主要是辅助人大重阳研究院的交流和沟通。目前,人大重阳共有约15名外籍高级研究员和为数众多的客座研究员。但是大多数研究员都不会中文,在从事中国相关问题的研究时有一定困难,因此欧永鸣会帮助他们翻译中国的参考资料,以及担任研讨会等活动的口译工作。

       去年成立的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发展迅猛,致力于国际化,目前正处于扩张时期,通常团队的每个人都需要肩负多重任务。欧永鸣有时候是翻译,有时候是协调员,有时候还帮着面试新人。“对我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在研究院的各个项目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欧永鸣告诉中国网记者。

       中国智库国际化

       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中国的智库建设正变得日益重要。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当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出了“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的重要决议。

       而纵观全球众多智库的发展和建设,国际化已逐步成为一大特征和方向。但相比发达国家的智库,中国智库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影响力还远远不够。

       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全球智库发展报告2013》中,仅有六家中国智库登上全球百强智库排行榜,而中国排名最靠前的中国社科院也仅名列第20位。

       除了起步晚、发展受到资金和环境等限制之外,中国智库研究问题以国内居多、人员构成过于本土化也是一个原因。

       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的执行副院长王文在一篇文章中总结了中国智库国际化的四个障碍。一是观念障碍,中国的智库大多认为,智库工作敏感,与决策进程密切相关,因此外国人的参与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二是体制障碍,即户口、五险一金、编制、职称、外国专家资格等各类体制限制。三是运营障碍,中国和外国的评价和薪酬体系不尽相同。四是国际障碍,仍有一些外国人认为中国智库缺乏独立性。

       毋庸讳言,中国智库的国际化进程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是随着像欧永鸣这样的美国人加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外籍人才投身于中国智库的建设之中。

       “这大致可以看作中国和中国智库更加开放的一个信号吧,我也希望我能有这样的积极贡献。”欧永鸣说。

 

分享到:

Go to Forum >>0 Comment(s)

No comments.

Add your comments...

  • User Name Required
  • Your Comment
  • Enter the words you see:   
    Racist, abusive and off-topic comments may be removed by the moderator.
Send your storiesGet more from China.org.cnMobileMobileRSSRSSNewsletter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