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好了年味淡了 细数那些消失的春节习俗
Spring Festival customs give way to modern trends

 
Comment(s)打印 E-mail 重庆商报  2013-02-05
调整字号大小:

节日禁忌

嫌太麻烦不再遵守

“初一不出门,初二初三走亲戚……”这是小时候耳熟能详的春节传统习俗歌谣。重庆文化名人张老侃告诉记者,重庆传统春节习俗中,有许多禁忌:

正月初一:不煮新饭,寓意年年有余;不能扫地、打破碗、洗头洗澡洗衣服等,以防“破财”。

正月初二:此时才能出门走亲戚;女儿回娘家的话,女婿带礼物必须成双;不能洗衣服。

正月初四:这一天是民间传说的接神日,因此不能出远门。

正月初五:即“破五”,当天要清扫垃圾,寓意“送穷”。

“小时候奶奶经常嘱咐我,正月初一早上不能乱说话,不能洗头洗衣,不能扫地,不能走亲戚,如今一切‘不能’都‘能’了。”家住渝中区大坪某小区的Brean对记者说道,如今正月初一该扫地就扫地,洗衣做饭与平常无异,经常家里还要请别人吃饭,各种饭局排得满满的,“虽说是为了期盼来年有个好兆头,但要真的完全遵守那些老规矩,太麻烦了”。

家住白马凼的喻大爷告诉记者,像“初一不出门、初二走亲戚”这样的禁忌,家里早就“破戒”了。因为儿子和很多亲戚都在外地工作,假期短,“要是初二才能出门,那很多人一年到头都没法见面了”。

变迁

改头换面

这些传统留下来

“年味”淡了,很多过年的习俗消失了,但也有一些习俗,改头换面之后,多少仍旧保留了下来。

记者在实地调查中发现,还有很多市民保持着吃团年饭、汤圆的习俗,但团年饭大多在外订餐厅吃,汤圆之类的也都是买现成的。家住南坪四小区的童女士说:“过年不吃个团年饭、汤圆,总感觉不对,但我们又没时间自己包汤圆、做团年饭,所以只好去超市买了。”

除此之外,记者在朝天门各大摊位发现,大多数摊位上,春联都占据着重要位置。摊主告诉记者,春节期间,春联还是很好卖的,“很多人过年还是要贴个春联”。不过记者也发现,大多摊位上的对联都是机械印刷的,询问一路过的陈姓市民,也不知哪里有手写式的对联卖。“以前家里过年都要贴对联,是那种用毛笔手写的,而如今很多家庭都选择贴那种印刷的对联了。”

点评

“年味”变淡是必然

原重庆市民俗学会会长余云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年是一种民俗,而民俗活动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伴随经济发展、思想观念变迁、生活节奏改变,传统民俗的发展变化也是一种必然,“年味”变淡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方面,经济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物质条件得到改善,所以“杀年猪、穿新衣、戴新帽”等传统春节习俗不再是过年时才能有的享受。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寓式住宅格局以及生活方式地不断推进,让邻里亲朋的交流联络有别于以往。此外,生活节奏的加快,也让曾经那种“慢节奏”的走亲戚方式不再适宜,而快节奏的“你来我往”更适合。

“正如科技与商业的运作更加细致广泛,于是有了电脑设计、机器印刷的春联和‘福’字,以及电子鞭炮。”余云华还表示,我们在享有生活发展成果的同时,真正要做的是在文化上、情感上创新,并丰富中国人的当代民俗,促成适合当今的新民俗。

   Previous   1   2  


分享到:

Go to Forum >>0 Comment(s)

No comments.

Add your comments...

  • User Name Required
  • Your Comment
  • Enter the words you see:   
    Racist, abusive and off-topic comments may be removed by the moderator.
Send your storiesGet more from China.org.cnMobileMobileRSSRSSNewsletter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