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九龙尖沙咀星光大道上的李小龙雕像。 |
1973年7月20日,年仅32岁零8个月的李小龙的猝然逝去,成为永远的遗憾,更成为永久的传奇。今年7月20日是李小龙辞世四十周年纪念,斯人已逝,传奇不灭,香港政府及由李小龙影迷组成的民间团体将举办多项活动纪念这位从香港走向世界的功夫巨星。20日起香港文化博物馆举办名为“武·艺·人生──李小龙”的李小龙展览。同时,香港电影资料馆将于今年九、十月筹划李小龙少年时期电影及选映新冲印拷贝的《猛龙过江》的放映节目。民间方面,除了每年位于星光大道李小龙像的献花纪念活动外,筹办多年的“李小龙事迹径”也将于20日当天开放,该径共设6个景点,均是李小龙生前读书和拍戏的地方。
李小龙一生极富传奇性,如戏剧般精彩。他自创截拳道;他被国际权威武术杂志《黑带》评为世界七大武术家之一;他被誉为“功夫之王”、“武之圣者”;美国洛杉矶市将《死亡游戏》开映日(7月8日)定为李小龙日;他作为唯一入选的华人获《时代》杂志评为“20世纪的英雄与偶像”;他入选200全球最伟大流行文化偶像;2005年又入选美国权威刊物《综艺》杂志(Variety)“世纪百大影响力演艺名人榜”…… 《时代》杂志曾这样描述过李小龙:“如果你看到一个身影飞旋在空中,一瞬间把两个恶汉踢得昏死过去,然后又见两个飞拳,另外两名恶汉也应声倒地,你知道那是李小龙来了。这位年轻人心目中永远的蛟龙,一生短暂,也是美国影坛上跃起的第一颗中国巨星”。
1
一种精神:亦狂亦侠亦温文
中国功夫获得西方关注,肇始于李小龙。他于1964年在全美空手道大赛中击败蝉联三届冠军的罗礼士,一举夺冠,继而又在加州长滩国际空手道大赛上表演蒙目拦截攻击、寸劲拳等绝技,引起轰动。
如果说,作为竞技项目的武术为李小龙赢得西方关注的话,那么电影是他获得全世界目光的“钥匙”。上世纪60年代后期,李小龙回到香港步入影坛,一口气主演《唐山大兄》(1971)、《精武门》(1972)、《龙争虎斗》(1972)、《猛龙过江》(1973)、《死亡游戏》(1973)等多部电影,他结合咏春拳、跆拳道、空手道、西洋拳、泰拳等武术,集众家之长而自创的“截拳道”在银幕上大放异彩,不仅为他扬名立万,同时也使“中国功夫”开始获得美国主流文化的青睐。
在功夫电影方面,李小龙是开创者和奠基人,在很多方面甚至是前不见古人,后无来者。资深影评人、专栏作家谭飞对李小龙的价值进行了总结。他说,“李小龙给电影产业带来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他建立了功夫电影这一电影类型,使得亚洲电影成功走向世界。”
将 Kung Fu(功夫)一词写入了英文词典的李小龙除了启发中国电影人将武术通过电影的包装得以弘扬之外,也创立了一种艺术风格。表情、身段、姿态以及精神世界共同勾勒出李小龙的银幕形象,具有高度辨识度。最经典的形象莫过于《精武门》的最后一镜:李小龙饰演的陈真一个凌空腾起,画面突然停格,成为功夫片中经典画面,一直被复制,从未被超越。
流行转瞬即逝,唯有风格永存。造就李小龙的成就在于他的武术成就,挑战极限的能力,充满魅力的艺术形象,更在于有思想的拳头。广东李小龙研究会会长、广州暨南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马明达表示,将李小龙只视为一个功夫明星是不恰当的,李小龙已成为了无可替代的“中国符号”,李小龙研习武术时,加入了哲学思考。中国传统的哲学理念很早就被移植到武学中,李小龙明显受到这些传统哲学理念的影响,同时还接受了西方哲学。
在自创的截拳道中,他抛弃传统形式,忠实地表达自我。“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是截拳道的纲领和要义,将东西方哲学理念运用于武术,是一种搏击指导和方法论。李小龙认为,让你的思维如水一般没有束缚,招式变幻的伟大可以在水中得到启迪。功夫应该和水一样是流动的。
在多重标签之中,李小龙首次将自己定义为武术家,其次才是演员。他在武术中展现了超人般的意志力和永不言败的精神。李小龙告诉人们,无论资质如何,人人经过奋斗都可以成功,这并不仅限于武术或者电影。
Go to Forum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