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宫崎骏时代

 
Comment(s)打印 E-mail 人民日报  2013-09-22
调整字号大小:

岁月永远年轻,我们慢慢老去,你会发现,童心未泯是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龙猫》

岁月永远年轻,我们慢慢老去,你会发现,童心未泯是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龙猫》



 

“这次,我是真的要离开了。”9月6日,72岁的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在东京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隐退。消息一经传出,引来影迷一片叹息。

宫崎骏的动画片具有“心灵鸡汤”般的精神疗愈功能。而其想象力与思想的联动、其作品对于日本主流社会意识的反映、其本人思想中的矛盾与纠结,更加值得人们深思。特别是在当下,解读宫崎骏的电影作品或许有助于了解多数日本公众的真实心态。

关照历史现实

满足社会期盼

20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的今天,日本经历了泡沫经济崩盘之后所谓“失去的20年”;90年代的阪神大地震和奥姆真理教撒毒事件、两年前的东日本大地震和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带来不断升级的精神恐慌;频繁的政权更迭、日趋保守的政客主张、迷茫与失衡的国家战略、与邻国关系的持续紧张以及与此相伴随的老龄化与少子化日益严峻的现实,使日本社会普遍弥漫着一种愈发“内向”的焦虑。反映在这一时期的日本电影,“宏大叙事”的作品几乎绝迹,小制作、内向化、精致化成为主流。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宫崎骏主导的吉卜力工作室异军突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旗开得胜。从更大的社会背景来看,上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起飞之前的有人情味的社会人际关系和7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期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以及与之伴随的社会运动已成为往事,女性主义、环保主义成为时代的主流价值。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产生怀旧思潮和对农村共同体的乌托邦式向往。在这种充满焦虑的背景下,对下一代进行励志教育、树立对未来生活的信心,成为社会的普遍期待。新的社会意识的涌动需要一种想象帮助勾勒出未来愿景,而宫崎骏动画片这种关照历史与现实的想象力,正好满足了上述社会期盼。

才思奔涌而出

想象照进现实

吉卜力工作室成立以来的宫崎骏电影大致可分为三个创作阶段:20世纪后期与高畑勋的合作期、宫崎骏跨世纪创作黄金期和新世纪以来培养后续力量的交接期。

吉卜力工作室之名源自二战时期意大利侦察机“撒哈拉沙漠的热风”,创意来自宫崎骏。这与他飞机制造厂家族背景有关,也是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飞行器与飞行、在天空中翱翔意境的原因。在与高畑勋密切合作的10年中,宫崎骏才思如井喷般奔涌。《魔女宅急便》中有飞翔本领的女孩烘托出一种魔幻主义风格,少女成长的主题在这一时期确定下来,女性主义价值观贯穿作品群始终;《龙猫》中通过森林精灵所体现出的对自然的崇尚,更是让想象照进现实,直接影响到2005年爱知世博会的基本创意,令世博会完成向环保主义主题的华丽转身。

不过环保主义在宫崎骏作品中发展的轨迹,还要见诸《风之谷》和《幽灵公主》。前者完成于吉卜力成立前的1984年,后者是宫崎骏跨世纪创作阶段的序曲性作品。《风之谷》创作之初,宫崎骏的主题是有关灭绝,而作品完成之时,已经调整为“共生”;《幽灵公主》则大大前进一步,片中有关原生林和再生林的描写,仿佛就是在说工业化对亚洲原生态的破坏,关于亚洲历史的影子在该片中隐约可见,如何与亚洲“共生”的主题呼之欲出。

1   2   Next  


分享到:

Go to Forum >>0 Comment(s)

No comments.

Add your comments...

  • User Name Required
  • Your Comment
  • Enter the words you see:   
    Racist, abusive and off-topic comments may be removed by the moderator.
Send your storiesGet more from China.org.cnMobileMobileRSSRSSNewsletter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