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己的路,还是得自己走! ——《千与千寻》 |
宫崎骏创作黄金期的作品数量虽然仅有3部,但缜密的构思、史诗般的叙事成为这一时期其动画片的鲜明特征。代表性作品当属2001年的《千与千寻》。这部献给新世纪的高度隐喻的作品试图为日本人找回归属:白龙象征着日本与亚洲各国的历史旧债以及日美战后关系,无脸男的焦灼与贪婪则象征金融资本对匠人精神的侵蚀,是对泡沫经济时代的反思;千寻父母贪吃变猪,意在对暴殄天物的消费主义进行批判,而千寻通过诚实、勤劳,完成自救,并解救了他人,帮助白龙找回身份,帮助无脸男找到归宿,则体现了宫崎骏对日本未来一代自强不息的期待,以及对与亚洲各国达成历史谅解、与美国实现战略平衡、重建日本匠人社会的愿望。
凄美收山之作
折射世间变迁
2006年编剧《地海战记》,标志着宫崎骏的创作进入交接期,多部作品打出励志的主题。最近坊间热议的他的长篇封山之作《起风了》,是将堀辰雄的小说和飞机设计师堀越二郎的故事捏合而成。该作与战后标志日本电影进入国际影坛的作品《罗生门》结构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加以比较,更是意味深长。20世纪80年代,由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主演的《起风了》,体现了一种厌战情绪,中国观众并不陌生。但这一回的同名动画片,故事却完全不同:20世纪20年代关东大地震时的邂逅,成就了一个飞机设计师与身患结核的少女的相爱,女孩死去,设计师坚持设计出零式战机,完成了职业梦想,却使许多青年走上太平洋战场的不归路……这部影片的沉重之处在于,宫崎骏作品群中的少女主角死掉了。在他的作品中,少女主角死掉这是第一次,却也是最后一次。
这是一部充满“凄美”之情的收山之作。宫崎骏的基本立场当然是主张和平的,这从他捍卫日本和平宪法的言论便可以知道。但比起12年前“兼济天下”的《千与千寻》,这部作品更多关注的是日本人的内心感受,是从对日本年轻人励志的角度构思的“独善其身”之作。不难感受到日本的内外困境,给宫崎骏的心态也带来了微妙的影响。
日本是一个崇尚匠人传统的国家,而且多为“能工拙匠”。“拙”,不是笨,是守拙而追求极致,但不善于转型。零式战机就是二战期间的典型:这款过于精致、如工艺品一般的飞机,最终敌不过美国的量产战机,在太平洋上空纷纷陨作落英。其实,在电脑作画大行其道的今天,宫崎骏本人坚守的人工绘制的动画片风格,又何尝不是与零式战机的设计思维异曲同工呢?也许这正是宫崎骏献给日本匠人的一曲挽歌。他经历了民主党政权令人失望的改革,但全面保守化的自民党政权国家战略,不也正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吗?
从《千与千寻》问世至今,12年过去了。美轮美奂的想象世界与麻烦叠生的现实社会的反差,确实让宫崎骏感到了疲惫。也许,时代的急速变迁,已很难让他再将心中美丽的世界在动画片中重现。
风起时,大师封笔,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王众一)
Go to Forum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