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翻译家文洁若(左二)在以周恩来总理命名的樱花树“周樱”前留影。[中国网 柳琴供图] |
这次日本行,已是文洁若第三次赴日。这个与日本有颇深渊源的翻译家,自小就曾和这个中国的近邻有过亲密接触。
“第一次去日本是在我七岁到九岁,也就是1934-1936年,”文洁若回忆说,“那时我的生活待遇都很好,父亲的薪酬也有800大洋,所以应该是生活最好的时候。”
那时,文洁若全家正避居在日本。因当时文洁若的二姐文树新在1934年4月上旬与杨晦出走上海,此事见报后闹得沸沸扬扬。1916年起就在民国驻日使馆工作的父亲文宗淑遂决定把其他六个子女接到东京去读书。文洁若(原名文桐新)到日本后取日文名字为“雪子”,由家庭教师辅导半年后,于1935年1月插班入日本麻布小学就读。
“可是,那时候我最难忍受的就是日本人叫我们‘支那人’,还有更难听的叫‘支那佬’!因此后来当父亲宣布要回国的时候,大家都高兴得在榻榻米上蹦蹦跳跳,”文洁若说,“那时父亲看大家那么高兴,也得了点安慰。”
不过,也正是这段在日本的时间,给她后来的著名译作《尤利西斯》埋下了伏笔。“父亲最喜欢逛书店,我常陪她去,”文洁若回忆说,“有一次,他指着门市部里摆着的五册袖珍本《岩波文库》版《尤利西斯》日译本对我说:‘你看,日本人连这样难懂的书都译出来了。’”这句话给文洁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尽管后来她的父亲没买此书,但他却把日本名作家菊池宽主编的八十八卷《小学生全集》买回来。父亲还给来自农村的花子姑娘一笔钱,让她带孩子们去夜市买小人书,然后他把小人书上的画临摹到本子上,叫文洁若将书中小人嘴里吐出的日本话,改成中文。他告诉她说,“这就是翻译。”
1936年,日本发生“二•二六”政变,局势动荡,文洁若的父亲也被免职。于是,全家人回到了北平的四合院。在1940年,文洁若拿着优等生奖状和全勤奖状毕业,进入圣心学校。1946年盛夏,文洁若考取了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英文专业,毕业后,文洁若顺利考入三联书店当校对,次年调到刚成立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历任整理科编辑、编审,苏联东欧组编辑,外文部亚洲组日本文学翻译,编辑日本古典文学作品的汉译稿,同时翻译了日本近现代文学作品。
Go to Forum >>0 Comment(s)